南京籍王超昨日携其戛纳获奖片《江城夏日》来宁,因为是首次带影片“回娘家”,“娘家人”对他礼遇有加,看片会上父母亲朋、好友均来助威,著名作家毕飞宇也特地前来加油。
王超1964年生于南京,小时候经常就在下关的长江边上溜达,“翻城墙到玄武湖,这些事我都记忆犹新呢。”《江城夏日》拍的是武汉,影片中的长江寄托了王导对水,城墙
的记忆。在王超看来,南京还是个悲剧感很强的城市。“南京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70年代我第一次看到女人体像,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中所展出的一张被日本人挖去双乳的妇女的照片。当时非常震惊,至今难忘。”王超变得激动起来,“早上看电视,小泉还在公然参拜靖国神社,真令人气愤。”王超向记者介绍了身旁的安娜——《江城夏日》的法国制片人助理,“她这次来是为一部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做准备工作,这比我的电影更有意义,我会尽全力帮助她。”
《江城夏日》是王超首部在国内院线上映的影片。用王超的话说,影片“是关心底层百姓生存状态的电影,主人公在城乡境遇中迷失和重新寻找出路,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有观众提出,影片整体节奏缓慢,王超笑称,“跟我以前的《安阳婴儿》相比,这已经是最快的了。”《江城夏日》在南京等其他城市上映并不理想。尽管如此,王超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电影路线,“我们这一代导演拍片找钱确实很难,但我庆幸我们都坚持下来了,而且都没有妥协,贾樟柯是这样,王小帅也是这样。我们依然坚持着现实主义的路线,保持着对现实的批判态度。”
王超曾担任陈凯歌导演的主要助手。因此,他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便是“陈凯歌对你有何影响?”对此,王超似乎有些厌烦,“我跟陈导演的时候已经31岁了,在艺术理念上已经成熟,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分别的。”不过,王超坦承,“我在电影学院时是学会了怎么看电影,但跟陈凯歌工作让我学会了怎么拍电影,认识了导演是什么。陈导身上强大的意志力和敬业精神、工作作风更值得我学习。”
本报记者马彧实习生董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