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蓉霞
近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00多名天文学家,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就新发现的天体“齐娜”是否有资格成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之一,举行投票表决。
在公众心目中,“投票表决”行为显然属于政治领域。“齐娜”能否成为太阳系行星,这似乎是个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怎么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1930年,当冥王星被发现时,由于观测设备有限,科学家高估了它的质量,实际上它的质量比月球还小。不少科学家表示,如果冥王星的发现推后几十年,就根本不可能跻身“九大行星”之列。而在2003年发现的新天体“齐娜”,其直径要比冥王星大近三分之一,如此说来,它倒更有资格成为太阳系的正式行星。于是,冥王星和“齐娜”的身份就成了科学界的一道难题。留下冥王星而否认“齐娜”的行星资格,似乎有使用双重标准之嫌;但承认“齐娜”却开除冥王星,又导致太阳系的行星数目过于随意。两难之间,天文学家只得借助“全民公决”来决定“齐娜”的去留问题了。
科学家们的争执其实反映了一个关键问题:何谓科学事实?在公众心目中,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亦即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事情、现象就是事实。当然由于眼力有限,我们借助间接手段,或者说道听途说得到的情况也可算作“事实”。对于事实,我们总有心悦诚服之感。
然而从天文学家对“齐娜”资格的认定中,我们却体会到,科学中的事实,决不只是一个所谓眼见为实的问题。在望远镜中发现新天体“齐娜”只是一个原始素材,而“齐娜”能否成为太阳系的正式行星,却有赖于天文学家对行星标准所达成的共识,在此标准下,才谈得上“齐娜”的归属。可见“科学事实”的认定必须通过科学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来确定。而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又与其中的成员所接受的训练、使用的方法、认同的理论等等因素有关。在此意义上,决不存在赤裸裸的事实。事实总是与某种科学的解释、方法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科学至上,无论何种宣传甚至说教,只要被冠以科学的名义,似乎就与正确画上了等号,而科学又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于是公众常常被这样的事实牵着鼻子走。比如已遭公开取缔的“双灵固本散”(一种宣称治疗癌症的中药)广告。该广告宣传的特点是,以所谓的真人真事,来宣传其惊人疗效,故事(或事实)常常编得极其煽情、生动。病家出于“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不由自主地成为买家。但若用科学对比方法加以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案例宣传毫无严格依据可言。即使假设所引案例全部为真,但广告中所缺乏的恰恰是对比数据,即在一定样本的癌症人群中,服用该药和未服用该药(更严格的做法应是服用安慰剂)的数据,两种情况下的治愈率分别为多少。这才是科学所认同的事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双灵固本散”生产商的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上相当成功,它靠什么来打动公众的心?正是那一个个生动煽情的案例事实!它们令中国的癌症患者感到形象具体,于是极易对其疗效产生认同感。生产商的成功,就在于看准了公众缺乏科学认定“事实”的方法,而不是在其产品的“含金量”。
还有如北京某医生发现,在其收治的儿童白血病患者中,大多出自于近期有过居室装修的家庭。继则有报道称,北京和深圳去年就发现,白血病患儿九成以上的家庭都在半年内装修过房屋。上海市随机调查,同样发现许多白血病患儿在刚刚装修过的学校、幼儿园或家庭中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对此现象的关注本无过错,但我们要问的是,由此发布的结论是得自于科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吗?事实上,他们都犯了类似认同“双灵固本散”的错误。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公众在关注“齐娜”身份的同时,不妨更应关注由此引出的关于认定科学事实的方法问题,因为把未经科学方法判定的“事实”作为判断依据,是我们在几乎一切领域中常犯的错误。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