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艳宁
提起叶永烈,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他是当前最为高产的作家之一,150部著作让人叹为观止。他也是横跨领域最广泛的作家,从最初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记》到后来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让读者怀疑是不是有两个叶永烈同时存在?上周末,叶永烈到石家庄为他的新书《追寻彭加木》签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笑说,当然只有一个叶永烈
,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除了人所共知的科普、纪实文学,他还给电影写过剧本,还要写武侠小说。当记者见到这位年过花甲的作家时,他笑称“你们是新闻记者,我是旧闻记者”。
我写的是“焦点访谈”
今年4月13日,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的干尸消息传出,叶永烈翻出26年前的采访手记,在这短短25天时间里,将当年的文稿补充了17万字,5月8日他把完成的《追寻彭加木》一书的消息告诉作家出版社,而作家出版社在5分钟之后就回电,决定立即出版此书。三天之后,叶永烈出差到北京,与两位责任编辑见面时,他们手中已经拿着厚厚的《追寻彭加木》清样。这么快的速度符合叶永烈一向的写作习惯,但也遭到不少人的质疑,有人说叶永烈在借彭加木炒作自己,对此叶永烈首先打了个比方:“我认为作家有两种,一种写轻松连续剧,一种写‘焦点访谈’,我就是那个紧跟社会热点,写‘焦点访谈’的人。”
自从写纪实文学以来,叶永烈就把自己当成“旧闻记者”,回过头来对重大事件的再次关注,需要作家沉下心扎根到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去。1980年的彭加木失踪事件轰动一时,叶永烈对这件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和许多新闻记者一起去新疆采访,遍访了彭加木身边所有相关的人。仅有这些远远不够,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他失踪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叶永烈和其他记者们很想深入到罗布泊去,但当时罗布泊成了禁入之地,受部队保护。好在叶永烈之前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时,已经和部队建立了良好关系,他试探着要求进入采访,竟然被允许,叶永烈成了惟一深入罗布泊采访的人。遗憾的是,1980年中国社会还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彭加木失踪事件被当成一项政治事件来看待,叶永烈的采访最终未能发表。26年过去,当彭加木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叶永烈觉得是时候公开当年的手稿了。
叶永烈表示,寻找彭加木,哪怕是找到遗骨就是对“彭加木出逃国外”谣言的最好澄清,但叶永烈不赞成盲目行动。他说现在很多寻找彭加木的行为已经成了变相的商业炒作,“现在最重要的,是追随彭加木‘甘当铺路石子’的科学精神。”
写作源自兴趣和积累
叶永烈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在石家庄签售的时候很多邢台、邯郸的读者也慕名前来,谈到他的书为何畅销?叶永烈说,最初,他喜欢写诗,写散文,写杂文,当时觉得只有在《人民文学》、《收获》、《上海文学》这样的名牌纯文学刊物上发表,才能够显示一个作家的水平。同时期,他也写了许多报告文学,这些报告文学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总能放在头条地位,而且发表后有许多报刊、杂志加以转载,引起广泛的反响。他的纯文学小说,却几乎没有多少反响。这让叶永烈明白,这叫“市场经济”的选择,也是成千上万的读者的选择。于是他决定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去写书,“书是一种商品,受市场经济的制约。作家的写作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当然,书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家必须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从事写作,作品应该给读者以真善美的情愫。”
叶永烈横跨多种题材的写作,是不是也是读者需要?他告诉记者,这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当年在北大化学系读书的时候,他把难懂的化学知识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为《十万个为什么》立下汗马功劳,得益于叶永烈小时候所受的古典文学熏陶;后来创作纪实文学的时候,又因为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便把目光盯在了傅聪、马思聪身上,也正是在写傅聪的过程中,对傅雷又产生了极大兴趣。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因为有一种历史使命感。每写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要采访许多亲历历史的人,“对他们的采访记录也是为历史事实保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