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挺/文
我和郑标当年曾经是同事,十几年前,我们一起通过公开招聘进入河北电视台,一起从事电视经济节目的编辑工作。然而不久我就告别电视工作进入机关“重操旧业”,而郑标却在这条道路上稳健前行,渐入佳境。《正在现场》无疑是他不惑之年的一次人生盘点。
真是不读不知道。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留着一脸大胡子,一看就像一位艺术家,而我总认为是“形式大于内容”的郑标,竟然满脑子都是文化,他对文化之热爱、艺术之痴迷使我肃然起敬、自愧弗如。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在告诉我:这个真正的电视文化人,他在自觉而又坚定地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
电视人最看重现场,是因为现场是电视的事实之源、创作之本。现场最直观,现场最生动,现场最有表现力和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文化就是现场文化,没有现场感的电视文化不是真正的电视文化,现场感是电视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现场,郑标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纵横捭阖的提问者。这在他的“对话录”一类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在《裴艳玲:我坐科就是京剧》中,他通过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提问,把一个京剧坐科,5岁登台,9岁挑梁,少年成名,12岁转从河北梆子,上世纪90年代重归京剧,被梨园行称为“国之瑰宝”的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在《赵贵德: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一文中,他以自己独到的提问为线索,与河北著名画家赵贵德先生展开了一场“绘画理论登山运动”。
在现场,郑标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观光者,而是一个敏于感知的记录者。这在他的“欧洲日记”一类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作者的三次欧洲之旅,为我们记录了一个文化的欧洲、艺术的欧洲、美丽的欧洲和和谐的欧洲,也在启示我们:要永远爱护文化、爱护艺术,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魅力之所在;文化艺术要在继承中创新,而不能以“革命”之名、行“虚无”之实:文化与经济可以互融共赢,而绝不能以牺牲文化、破坏艺术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现场,郑标不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掠影者,而是一个独具见解的思想者。在《栏目文化、文化栏目及“有文化”的电视人》一文中,作者认为,系列节目是提升栏目文化品格的有效手段。进而作者又提出,电视人应克服重画面、轻文字的倾向,自觉向更“有文化”的高度靠拢,不能使“忙”成为“没文化”的“挡箭牌”。对外宣传如何生产、制作出适销对路的对外电视节目,从而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作者在《对外电视节目的选题原则》中有理有据地提出了“五条选题原则”。思维的价值、思想的力量在于它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深刻性,通过以上文章可以看出,郑标无疑具有这种良好的思想者的品质。
提问者、记录者、思想者,这是我读完《正在现场》以后对郑标形成的三个印象,也可以说是他作为一个电视人在现场担任的三种角色,还可以说是他作为一个电视人的三种文化生存状态。
《正在现场》郑标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