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过长沙的人也许难以想象,这个城市到了凌晨居然还会堵车———因为此时,歌厅的演出才刚散场。“到长沙没有去过歌厅听歌,就不算到过长沙”,这是长沙民间流行语,长沙的歌厅文化,确确实实影响全国。岳麓书院千年学府的读书声和白沙井古巷人家的市井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完美地融合在这里。
长沙歌厅方兴未艾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沙各大歌厅门口人流如织,这已经成了一道十几年不变的风景,也就是著名的“长沙歌厅现象”。记者了解到,长沙歌厅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最初那些歌厅规模都不大,一般只可容纳200至300人,大多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台上歌手唱歌、乐队演奏,台下观众品茶、点歌听歌,有的歌厅也有相声、小品上演,但节目比较单一,主要靠主持人的幽默调侃来营造氛围。尽管如此,歌厅一面世,仍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最多的时候达到10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考验,如今颇有竞争力的还有十来家。这些歌厅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演艺城。
长沙歌厅文化一直走平民化、通俗化路线,但并非一俗到底,而是让观众在演员的生活化、艺术化表演中获得快乐。
主持人能调笑说唱
记者在长沙的歌厅做调查时发现,长沙歌厅,远非我们印象里那种黑灯瞎火、小打小闹、自娱独酌,而是一座功能齐全的综合演艺城。在这个独特的城堡中,主持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东北二人转演员在台上调节观众情绪不同,在长沙的演出中,那些都由主持人来完成。
记者了解到,长沙歌厅当初能成就气候与主持人有很大关系,主持人曾经是长沙歌厅一张不能少的牌。说起歌厅主持人,许多人都记得几个胖子———欧阳胖胖、刘胖胖、徐胖胖等等,胖主持人在台上的调笑说唱曾是长沙歌厅一绝,许多人去歌厅就是为了看他们的表演。“欧阳胖胖大歌厅”的欧阳胖胖曾经就是歌厅的主持人,他说长沙这个地方的观众很认人,主持人不论什么型,不论长得多难看,只要有台缘就行。田汉大剧院的彭鹰,同样是人气极高的主持人,他告诉记者,他曾经在电视台做过主持人,但还是觉得这样的舞台更适合自己,他觉得主持人要在场上不停地关注观众的反应,情绪低落了就要想办法去调人气,可以说是最累的一种主持人。
节目杂多包罗万象
节目是法宝,这是歌厅在一轮又一轮竞争后最终的竞争落脚点。长沙歌厅的节目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本土相声演员、本土歌唱演员都把歌厅当练兵场。人们熟悉的奇志、大兵等就是从歌厅走出来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长沙歌厅演出的节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杂”,而正是这一个“杂”,才把千千万万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拉进了剧场。就“杂”而言,有外国的,有中国的;有跳的,有唱的;有说的,也有叫的;有雅的,也有俗的。演出大都以歌舞节目为主,但也有语言类艺术,如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时装表演以及京剧和地方传统戏,也叫座。从剧场整个氛围来看,分成了三段:上段是精的;中段是闹的;下段是笑的。看过演出,感到长沙歌厅的经营者,真是把“精”的精到了家;“闹”的闹到了位;“笑”的笑到了点子上。3个多小时的超长演出时间也让观众感到物有所值,因此长沙人已经把招待客人由吃饭改成了上歌厅,图的是个潮流。
长沙市文化局文化市场处处长关建之说,本土风味固然重要,但歌厅发展到现在,节目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国外和省外风味节目的大量加入,同时各个歌厅都有特色和保留节目,这也是各个歌厅吸引更大层面观众的竞争手段。
互动特色口碑相传
长沙的歌厅座位上,都有一个代替观众拍巴掌的手拍,这是专门为观众准备的。“3个小时的演出观众拍手会很累,用这个就比较轻松了。”田汉大剧院的工作人员是这样解释手拍的用处的。演出开始后,剧场里到处都是这种手拍的声音,在主持人的鼓动下,手拍声也是越来越响。这其实就是观众演员之间的互动,但歌厅的互动远远不止这些。“点歌”是长沙歌厅一个必备的环节,坐在记者前排的一位当地的观众就为他远道而来的朋友点了一首《朋友》,随着主持人与演员的现场调动,这位观众与旁边的几个“超级男声”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手臂更是忙个不停,左边挥着开心拍,右边晃着荧光棒……几百元的点歌费他掏得利索,“来玩就是图个开心嘛。”而在节目的后半段,有的观众甚至被请上台,只要在台上坐上两分钟就能获得上千元的奖品,同样很诱人。大中华歌厅董事长刘平忠告诉记者:“歌厅从来不做广告,就靠消费者口口相传。”这是长沙歌厅又一秘诀。长沙歌厅有三类固定消费群体:首先是中小民营企业主,歌厅是他们进行业务接待的首选场所;其次是本地民众,携家带口的娱乐休闲方式;最后是旅游团体,长沙歌厅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观,许多外地游客都想来观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