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瑞玲
《说文》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字从一从大。《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物莫大于天。
《老子》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自古皇帝自称孤家寡人,为天下至
尊,乃至高无上的“天子”。“天”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大一为天,天人合一。《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乾为天,故称父,坤为地,故称母。因此,我们常说“天地父母”。万物资生,只知付出,给予,从不索取与回报,这就是天地的“德”。
《易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内经》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周易》是一部“人更三圣、事历三古”的奇书,上古伏羲开天辟地画周易、中古文王狱中演周易,下古孔子撰述易理,因此,《周易》有着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的渊源。
伏羲在“先天八卦图”里,一划辟开天,因此在说卦传里解释《周易》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既济。”伏羲强调了“天地”的生化作用,而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里则强调了事物的变化是依据一定的条件和规律的,两者相辅相成,也各有不同。这是由于各自的社会发展现状而定,上古伏羲能够开天辟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建立人类社会,而周文王却要依赖于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来建功立业。文王是以“帝出乎震”的“震卦”作为万物的初始开端,“成言乎艮”,天地万物,生成、盛衰、消息、盈虚,循环往复,兴衰成败,有待时机。
在伏羲氏看来,世上一切万物都由天而定,特别是人,有赖于天之气而生,“天地之道静,故万物生”,天地之道,无思无虑,寂然不动,故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亿万年刚健如斯,胸怀无限,包容一切。而地,淳厚之至,不论高山、广漠、大海、大洋,无不覆载,无不容纳。作为天之骄子———人,有什么理由惟我独尊,不容于物!因此,天地已把这个位置给人定好了,人应该效法天地,听从天地之安排,顺应自然之法则,安分守静,无私无欲,虚静处世。
(紫/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