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赋旧籍以新命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09:25 南方都市报

  品读经典

  查正贤(学者)

  作为民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俗文学史》从当时及后世的情况来看,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氏另一名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相比,《中国俗文学史》的重要
性并不亚于这些名作。

  尽管郑氏没有明说,《中国俗文学史》实可说是《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姊妹篇,甚至是一部有意识强调《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隐而未彰的“俗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这一文学史观念的重要著作。无论具体的看法、整体的史观如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基本上还是讲述文人文学(士大夫文学)。但在《中国俗文学史》中郑氏则强调,“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尽管书中也多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参考书目,但仍可以认为,《中国俗文学史》的写作,意在自《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之外另辟疆宇,并且这片草莱之地自开辟之初就绝不会自甘附庸,而是要蔚成大国,并将不断向文人文学锡土分茅。

  但是,衡之以“俗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的看法,虽然在后来史家的笔下俗文学确已堪称大国,却并没有真正成为文学史著述的“中心”,至多只是一个“副中心”。在后来的中国文学史中,“俗文学”的确在不时哺育文人文学,然而,《中国俗文学史》中的诸多部门,却基本上被收容进文人文学中,有韵的诗歌部门最为明显。最能清晰地确认为“俗文学”的叙事体,如宝卷、变文、话本、杂剧、弹词以及郑氏来不及论述的戏曲、小说等,情形相对要好些,在被收容之外,也同时拥有独立的“俗文学”的地位,但它们的历史显然只是“俗文学史”,而不是由“俗文学”占据中心位置的“中国文学史”。

  不过,虽然如此,这却并不意味着今天可以据此否定《中国俗文学史》的价值。今天,几乎不会再有人写一部胡适式的白话文学史,或者像郑氏这样强调俗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但是他们对“文学史”的叙述,包括得与失、洞见与盲见,都以某种形式整体地参与到这门学科的建构过程中。“中国文学史”的学科传统,正是由这些具体的论断和整体的著述一起构成的。它们对今天的意义,并非某一具体论点、观念的继承与扬弃,也不仅是笼统地肯定它们在某一领域(如郑著在俗文学领域)的开拓性贡献。与其辨认郑氏乃至第二代文学史著中的类似论断是否正确,并采取拥护或反对的立场,不如将它们问题化。将它们重新问题化,在这些史著的论断与历史上发生的文学现象之间的裂隙中探究它们的得与失,在这原始的学科传统与今天的学术视野之间的承变中理解这些先驱者的精神探索,从而反哺今天的研究。如此则虽属数十百年前的旧著,终不失其历久弥新之价值。

  该书由商务出版社初版于1938年,嗣后曾有一些重印的本子,但流通量不大,已经不容易见到。最近世纪出版集团将此书以简体横排的形式重新出版,版式简洁大方,大大方便了研读。尤其值得赞赏的是编辑工作非常专业、细致。由于成书于特定年代,郑氏仓促中引录作家作品时有不少错讹之处,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本书编辑尽可能仔细地用可靠的本子作了校对,并作了校记。同时,又根据俗文学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作品中的俗字别体,以直观地呈现俗文学在记录形态上的特点,为学界提供了堪称该书问世以来最为完善的版本。这次出版还特意配上许多相关的图片,内容相当广泛,尤其是那些描绘俗文学的讲唱情形、抄写流通的载体形态等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示了俗文学的诸多特点。为自己的史著配上合适的图片以形象地说明问题,是郑氏的鲜明特点,但原《中国俗文学史》没有插图,从郑氏自己所述他在资料上的搜求之勤与收获之丰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一次插上图重排出版,最大程度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凡此皆可谓赋旧籍以新命,对学有专攻的专家和一般读者而言,都是幸事。

  图: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60.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