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一亮●林奕华专栏
阿娇可以不哭吗?她在被偷拍更衣后对杂志表示心中充满恐惧,自然要把情绪释放。哭被公认是女孩子的本能反应,但我很想知道当这种事件发生后,愤怒和委屈在女性身上,可会有先后与哪个该比哪个更重要之分?
看着电视重复播放阿娇流泪、擤鼻子、拭泪。有时候是在新闻报道里,也有时是在娱乐节目中。这些画面一下子成了全港某种反抗情绪的催化剂——唯有在弱女子的委屈前,我们才感觉到传媒的恃势凌人,于是上街示威、投诉、呐喊?恍惚因为阿娇哭了,我们才终于知道什么叫愤怒,然而愤怒又怎样?像一个人被激出义奋的一拳,要往逼迫他的对象打去,却发现他的对手根本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现象”!这时候,打到空气里的一拳会对谁构成压力?还是,它极其量是一种姿势,并且还不保证会不会反弹到自己身上?
我的意思是,“媒体”作为被攻讦、炮轰的对象,向来都是让群众力气花得最多,成效收得最少的事情。没有人会公开承认一切将是徒劳,但只要不骗自己,谁不知道大部分结果都是“小骂大帮忙”——当人们习惯了将欲望内化,再借媒体把抑压下去的七情六欲发泄出来,继而大骂提供发泄的媒体“不道德”,其实是一只狗不断吠着自己的尾巴。骂得愈凶,只会造成更严重的集体抑压,当抑压更严重,自然各式扭曲、病态、虚伪的发泄方式便更有市场。
当事人也好,代她出头的任何协会或社团也好,都该明白眼泪是可以被“消费”掉的——未来一周,阿娇的伤心照将是最受欢迎的杂志封面吧?然而他人的“愤怒”也一样,都因为“愤怒”在我们的文化里是种被动的东西:有太多观念不能被改变,有太多的自己不能被面对。像,我们在“性”面前还是太少勇气,太多欲望;太少自发的想象力,太多对媒体喂养的依赖。要不然八卦周刊也不会是最受欢迎的精神食粮。
因为这城市已经够外在化和表面化了,我承认我想看到愤怒的阿娇多于一群一群登场代她表达愤怒的人。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发电子邮件至jackymail@vip.sina.com。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新浪网娱乐频道获授权独家转载本栏目文字,网络版地址:http://ent.sina.com.cn/f/yldsb/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