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国民阅读三大尴尬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8:48 国际在线

  作者:慕毅飞

  浏览两年前的剪报,当年九月,央视的“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太低,被迫改版为“记忆”。当时的《中华读书报》和《文汇读书周报》,都发表了深感惋惜的文章,连标题都近乎相同,都叫《央视“读书时间”成为“记忆”》。这“记忆”,既是新节目的栏目名,也包含着为“读书时间”悼亡的意思。

  仿佛是对“读书时间成为记忆”的回报,一年以后的今天就有这样几条关于读书的新闻进入我们的视野:2005年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仅为48.7%,自1999年以来,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的主要是青少年,其中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最多,占54.2%;有40%的大一学生,暑假半个月,没读一页书(8月30日和31日的《中国青年报》)。国民阅读的三大尴尬,由此而出。

  一是最该读书的时候没人读书。

  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国民素质的提升过程;而国民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读书、是哪些人在读书和他们读些什么书。有人统计过,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为65本书,而我国国民的阅读量仅为5本书,这还包括了学生的教科书、练习册。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不能不读书;建设先进的文化,不能不读书;要实现民族的复兴,更不能不读书。最该读书的时候,却没人读书,这不能不是一大尴尬。

  二是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

  据说,6至12岁是人的阅读丰沛期,只要遇到感兴趣的书,他们都会喜欢;但这些小学生被过早地抛在无涯的题海中,想读也读不成。现在,中学生能把每天的作业做完,就谢天谢地了,一切的课外书都被叫做“闲书”,中学生哪有这“闲”工夫?进了大学,能一页不落地读完专业课的书,已属凤毛麟角。再说,在世人眼里,学生不读书,叫不务正业,有了工作,读不读书无所谓。超过半数的识字国民不读书,反映的正是这一尴尬。

  三是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在48.7%的识字人口中,不少人是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怎么读。没有工作的,为了就业读;有了工作的,为了晋级、职评、提拔读。要是什么也不为,很可能就什么也不读。快餐化、娱乐化,更是颠覆了传统的读书生活。原著要简本,名著要戏说,聪明的读书方法,竟然是“让

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一面拒绝经典,一面盲从跟风:幼儿读卡通,少年读玄幻,青年读时尚,剩下的读读排行榜———这到底是出版业的尴尬,还是整个国家的尴尬呢?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