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诗人是当今最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群体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10:09 国际在线

  作者:冯善书

  ●李白、杜甫这些人,都是古代的公共知识分子

  ●缺乏公共关怀和社会良心,期待收获又害怕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群体谁会尊重

  ●价值观的分歧是最难缝合的,特别是当读者变得固执,而作者又难改自负的时候。诗歌的困境,从本质上来讲,是文化市场对诗人的报复

  一写下这个标题,我额头便开始直冒冷汗,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文章的打击面太大,得罪的人可就多了。但是没办法,标题不能改,因为事实就是这样。说假话是要害人的。

  最近,有人在

南方都市报等及其它文学期刊上撰文,大叹“这年头搞纯文学不好过”,其中尤以诗人的牢骚最盛。诸君想不通,自己对社会贡献这么大,偏偏还遭此冷落,这样的社会机制也太坏了吧,这不是搞逆淘汰吗?稍懂点理论的人还分析,是不是环境改变了人,造成大家都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读着这些文章,刚好有位好友又出了本诗集。于是我问他拿了多少稿酬,没想到话音刚落,他便笑:“你真是

幽默。这年头哪还有出个人诗集能赚钱的,出版商不漫天要价地收钱就阿弥陀佛了。”这话一点不假。个人诗集自费出版,十个有九个亏,剩下一个赚,应该是仰赖了行政命令来摊派销售。

  的确,市场经济也许过于残酷,但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商品市场的失落却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诗人都想靠写诗来养活自己,这种心理是很好理解的,只不过,诗歌一旦成为商品,在市场流通,便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读者买书跟上馆子吃饭是一样的,都叫消费,谁都不会为没有商品价值的东西去掏钱。

  当代诗人写的诗没看头,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问题是,现在的文学圈很怪,诗歌的评价标准都掌握在诗人和诗评家的手上,真正的终端消费者,也就是那些掏钱来买诗的人,反而没有了说话的权利。因为,这些人往往被看作是没有鉴赏能力的人,因此报刊也不可能发表他们的意见。殊不知,东西好不好,到市场走一圈就知道了,谁也骗不了谁。调查的数据一出来,可糟糕了!不行,没人要,卖不动。连分销商都不愿意拿货。真是惨不忍睹。

  怎么啦?在诗评家嘴里神乎其神、妙不可言的东西,一到了消费者的面前却一文不值,甚至无人问津。现代人难道就没有一点精神追求了?市场失灵?读者没眼?

  再看一下,细想一下。不对啊,

唐诗三百首收录的是千百年前的旧诗,为何在市场上还一如既往的走俏。像李白、杜甫、陆游,这些都什么人啊?用粗话说,骨头都霉了不知多少回了,写的东西怎么还有人看?不但在当时脍炙人口,而且在作者死后,仍传颂不绝。

  看来,不是因为古代人的鉴赏能力比现代人高,而是因为李白、杜甫这些人,都是古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你看看那些千古绝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舱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一首不是关心公共话题,抒发公共情怀的典范,即便写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无不在影射共性、求合共鸣。哪像现在的诗人,要不就是无病呻呤,要不就是不知所云。

  我不懂文学理论,因此不知道时评算不算是一种文学作品。与诗歌市场的普遍不景气相映成趣的是,以关心民生、针砭时弊为特色的新闻时事评论,反而成了异常走俏的文本。老百姓每天拿起报刊,阅读着这些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的文章,无不为作者的仗义执言和社会良心所感动。虽然文学也具有多功能性,但将心比心,那些一直以人格高尚自居的诗人们,却每每在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面前遁影无踪,特别是要他们走到公共领域来承担社会责任、执笔投枪的时候,他们要不噤若寒蝉,要不退避三舍,这样的恣态跟他们响应权贵号召,歌功颂德,谄媚折腰的扮相相去甚远,能不让公众伤心唾弃吗?缺乏公共关怀和社会良心,期待收获又害怕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群体谁会尊重?

  任何时代,公众对某一社会群体都怀有特定的人格期待。诗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集体不负责,是公众对诗歌这类文本失望的根本原因。今天,说诗人是最缺乏公共精神和责任感的社会群体之一,言重但不为过。价值观的分裂是最难缝合的,特别是当读者变得固执,而作者又难改自负时候。诗歌的困境,从本质上来讲,是文化市场对诗人的报复。中国诗人们今天的群体失落,又让多少其它职业群体看到了教训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