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理解九十年代诗歌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9:51 南方都市报

  九十年代诗歌区别于八十年代诗歌,不仅仅基于自然时间的更迭、时代风气的嬗变,更基于一种发生在诗歌自身中的诗写经验、态度以及写作范式的转变。一个写作阶段(八十年代后期诗歌)结束了,一个新的写作阶段(九十年代诗歌)不可避免地开始它那“不知所终的旅行”(程光炜语)。也许,一个时代之诗歌是其时代最集中的表达,哪怕是最远离诗歌的人,最远离诗歌的生活,都将在诗的表达中获得最清晰的图景。九十年代诗歌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切入我们的生活并强行进入文学史的格局,成为我们曾经生活于其中的一种氛围与背景
。但是,它正在远去,却正因为远去而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但对事实的记忆却是可型塑的,关键点是:我们对记忆的型塑将参与到我们的未来的建构中。因此,对九十年代诗歌图景的廓清就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如何记忆、如何言说九十年代的诗歌?它如何开始?将走向何方?在其纷坛的诗歌景观后有着怎样的诗的生态格局与历史脉动?它将为当代诗歌的未来提供什么样的借鉴?在曹成杰、李少君主编的《九十年代以后——当代汉语诗歌论丛》里,我读到了评论者们为廓清九十年代诗歌图景的尝试与努力,也体会到了编者的苦心和雄心。全书共分两编,在“诗论与诗评”部分收入的文章里,既有对九十年代诗歌提纲挈领式的全景描绘,又有对重要诗人的个案分析。难能可贵的是,在宏观式的勘定诗歌的时代景观的文章中,作者的结论全是建立在具体入微的分析之上的。像地图的勘定,是建立在一个一个地形的具体考察之上的,因而凸显的全貌也是真实可信的。而在对具体诗人的个案分析中,作者又能带着深厚的诗学背景与“史”的眼光,从而在体贴入微的诗歌解析中把握到这个诗歌历史的脉动。在“诗人与人”部分则收入了五篇可读性极强的诗人评传或自传。这些评传和自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诗,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写着诗的人和他的生活时代,理解诗、诗人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两部分合在一起,则凸显了编者在评论文体方面的苦心:既有学者专业的批评,又有诗人对诗人的阅读里灵魂漫游式的相遇,更有传记式诗歌批评的集中展现。各种批评文体合在一起,却并不相互排斥,它们是和谐的,共生的,为谈论、记忆、评价九十年代诗歌提供了一种包容性的示范。

  事实上,我无法为这本书做综合的评价,那是我无法企及的任务。本文更希望做的是能够就该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与作者或编者展开一些平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都不是表达不赞同,而是跟随作者与编者,以期能更深地走进九十年代诗歌,更好地走向诗歌的未来。

  田一坡

  图:

  《九十年代以后:当代汉语诗歌论丛》,曹成杰、李少君主编,南方出版社2006年7月版,20.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