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红楼梦》重拍:期待与接受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03:40 舜网-济南日报

  逄金一

  重拍新闻与演员选秀活动使《红楼梦》这个经典文本在今年下半年越来越热。对重拍的不同看法、对演员的多样化评判、对角色的诸多认知、对原著包括刘心武“秦学”在内的纷纷扬扬的解释,之前或之后各自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斑驳复杂,莫衷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些现象用西方现代解释学,特别是接受美学来做一阐释,我们会有一些崭新的认识。

  对作品的解释,特别是对《圣经》的解释,使西方自中世纪以来逐渐出现了一种解释学。而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也是一种现代解释学,只不过它主要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不只是《圣经》。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它的主要代表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几位教授,其中最核心的理论双星是姚斯与伊瑟尔,用他们的理论来观照《红楼梦》,将会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在此之前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此人是海德格尔的学生,而海德格尔又是胡塞尔的学生),将艺术品的存在方式看作是真理发生的方式或意义显现与持存的方式。他的意思是说,艺术品不是一个被动摆在那儿的东西,它的存在意义在于它的显现与理解之中。至关重要的是,作品显现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的意图而是读者所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作者的创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理解。一部艺术作品只有在审美阅读的理解中它才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红楼梦》的意义就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曹雪芹创作时的观点已不甚重要,最重要的是不同读者与不同时代的理解。《红楼梦》只有在异样人们的多样化阅读体验中才得以艺术地存在。一部文学史,包括《红楼梦》的历史,就是一部合唱史诗,一部各色人等对它们的理解史。

  姚斯深入阐说了期待视域这个名词。所谓期待视域,也就是人们在接触作品之前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阅历,以及在此之下的期待。不同的人们在阅读作品之前会有不同的期待。姚斯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看作是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他认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域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魅力与价值就是它与读者的期待视域相碰撞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一种效果史。比如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期待视域,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曾论说《红楼梦》的读者:”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真是仁智互见,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名著就是一个万花筒,转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景。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对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以及对演员、对角色、对原著的所有不同看法,就都可以得到正面的理解了。伟大作品的重拍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充满争论与辩驳。人们带着自己不同的期待,参与到《红楼梦》重拍的历史性事件中,吵吵嚷嚷,进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热潮。

  这就不能不说到成见与偏见。伽达默尔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所有的知识,也就是一部分所谓的”成见“或”偏见“,实际上是一种”前见“,或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先行结构“,这种前见或先行结构,对作品的理解并不是消极的,它是理解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因为前见或先行结构是读者进入作品的特殊视域或眼界。读者不是带着空白脑袋去读作品的,他们都带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道德诉求,成见与偏见是正常的。

  如果说姚斯的期待视域是从读者角度来阐述的,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则是从作品角度来说的。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是作品与不同读者之间的交流。他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文本的隐在读者“两个术语来探讨这一问题。这就是说,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处的召唤结构,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和空白处进行确定与填补,这是一个无声的召唤。拿《红楼梦》来说,它布满了无数的未定点和空白处,这些未定点与空白处等待着读者的参与。林黛玉与贾宝玉在召唤着大家,去参与到理解他们的过程当中。对重拍《红楼梦》的不同看法、对演员的多样化评判、对角色的诸多认知、对原著纷纷扬扬的解释,实际上都是一种对原著《红楼梦》未定点与空白处的确定与填补,这种确定与填补并没有一定之规。

  以姚斯与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一种开放性理论,也是一种宽容的理论,它不再以原著为唯一标准,而是把原著威严封闭的门打开,转向以读者为中心,重视不同读者的多样化认知,肯定读者的各式参与,默许”众声喧哗“的存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在这种视角之下的《红楼梦》,显得更为丰富、鲜活、生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