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为“文化低保”叫好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3:20 舜网-济南日报

  姜泓冰

  “文化低保”,一个十分新鲜的词语,却有望在未来数年间成为考量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关键词”。

  近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3位官员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做了一系列解释,最让人眼睛一亮的,便是一个简练而形象的说法:“文化低保”。

  这些年来,听多了各地有关文化建设的辉煌项目、标志性工程介绍,走过了不少宽敞气派乃至豪华先进的剧院、展馆、文化中心,常常因为文化建筑的高大、文化设施的先进、文化消费与国际接轨而激动而兴奋——毕竟,我们经过文化事业“尘满面,鬓如霜”,备受冷落、举步维艰的阶段,那时候,文化的意义似乎就是拿来“搭台”,好让“经济唱戏”。

  当整个社会终于讨论起“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乃至“国学”、“汉服”等话题,当大剧院、
图书馆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焕然一新,甚至成了城市地标的时候,它意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准备走出追求物质的发展阶段,开始关心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

  然而,高端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知识分子的国学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一国、一地的文化建设,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那便是构建起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逐步编织完善一个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一最为基本的文化建设,必须由政府来完成。

  不久前,刚听到一个故事。某市主管文化的领导去一处文化中心视察,看了新建的大楼、几十台电脑和数字投影仪等设备后,满心高兴地问一个在图书室读书的下岗工人是不是喜欢这里。回答让人心酸:“喜欢图书室,只有这里不收费。”虽然,在公益

性文化中心里,各类项目收费已属低廉,但对低收入者来说,依然是一笔值得掂量的开销。文化消费原本便是为温饱而挣扎的生活中,最容易被舍弃的那一部分。

  还有渐失传统乡土文化而尚无新精神寄托的广大农业人口,以及远离乡土又无法融入城市文明的农民工们。虽然我们一直都有“科技下乡”、“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的努力,但针对这一群体,从基本文化权利保障的角度,铺设一道“文化低保”线的努力,应该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它不光是对低收入者的一点精神补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幸福指数”、重建民族文化精神所起的作用,恐怕更大。

  在传统上,我们于文化艺术,素来有尊“阳春白雪”而轻“下里巴人”的积习;眼下,还要加上重“门脸儿”、“标志”而忽视“地基”、“日常”的急躁。铺就“文化低保”线,意味着各级政府部门、文化界人士要放下身段、放低重心,不单以豪华高楼和“国际领先”为意,在动辄成百上千元的高档文化消费和国内外获奖的荣耀之外,更多地进社区、下乡村,用创新方法和数字时代的种种便利手段,建设一个可持续运转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藉此让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既不能蹈袭计划经济年代“文化馆”一类的老路,也不能在市场化逐利的冲动下,给文化加上一道道高门槛,而应使更多百姓获得享用文化的权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