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余秋雨:营造一个充满可爱人物的时代吧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08:06 扬子晚报

  结束在南京大学的演讲之后,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并没有立即离开南京。昨日,在他下榻的南京中心大酒店,在秋日的明媚阳光照耀下,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说,这是他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接受纸质媒体的长篇专访。对于《扬子晚报》巨大的传播面以及正气的品格,他素有耳闻,并隐隐产生了欲与本报交流的一种期待。

  在他看来,当前的中国文化建树很少,如何才能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可怕的是
,目前的消解机制远远超过建设机制,常常一出戏刚开始排,骂声就已开始了。就像很多他并不认识的人翻出他所谓的旧案。在这种“骂声四起”的风气中,个别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此,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中,他论博客、谈超女、评“恶搞”,同时,更寄语本报——营造一种充满了可爱人物的时代。

  论"挑刺":别把文化人都糟蹋完了

  

  余秋雨的作品拥有巨大的读者群,但其中也有一些声音是不友好的,比如络绎出现的一些“挑刺”。对此,余秋雨有过反击,但现在,他的视角更为高屋建瓴——守护我们的文化尊严。

  记者: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很多平民的声音被放大,甚至充斥了辱骂声,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反偶像时代”的到来?

  余秋雨:不能说是“反偶像时代”吧。很难认定什么是偶像。网络上的喧嚣,应该是人性本质上的一种冲动,一种“破坏欲望”。其实君子心中也是有垃圾的,但不会把垃圾转化成公共灾难。这种喧嚣的好处就是,渐渐地我们都适应了,不再把骂声当骂声,“皮实”了——一个即使真的碰到小人,也不会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真要对付这种事情,那就只能把它边缘化。就像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反对,但渐渐的,当改革开放以伟大的方式呈现后,这种反对声渐渐就被边缘化了。《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骂的人只有两种:一是政治人物,二是歌星球星。国外不会讨论杨振宁结婚这种事,国际上张艺谋的地位并不比李安低,这个层次是要保护起来的,它呈现的是文化的一种定力。我曾经看到,连季羡林都被挑“有多少错别字”,季老哭笑不得:“我这么老了,即使错了,也是对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消解,那么最后就是文化人被糟蹋完了;如果都这么胡搞,那么文化尊严就没有了。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文化政策的问题吗?

  余秋雨:文化政策有问题,还有就是媒体。现在的法律是不管名誉权的,最大的官司也就是调解,刑事案件、经济案件都忙不过来,这种种因素,使得传媒如入无人之境。比如我看到“韦唯数钱”的报道,我不认识韦唯,但当时的直感就是同情这个演员。有没有想过有可能是事出有因?就这样毁人名誉。希望你们是传媒中高于净土的一片圣土。

  说"博客":垃圾场也是可以整理的

  余秋雨也开“博”,对于博客,他在宽容的同时,更有一份冷静。

  记者:现在草根博客如火如荼,是否代表了文化的一种走向?

  余秋雨:21世纪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何方,不知道。只知道大家对文化现状不满意。在我们对文化走向一无所知时,突然冒出博客文化,那种强大的力量和点击率,令任何传统媒介为之失色。但这也许掩盖了每次文化转型期都会遇到的真正问题。

  我们只能本着一种原始的人本精神,投入文化过程。所以我也写博。有人说文化人应该拒绝传媒,我觉得这种说法可笑。我们就像游泳者一样,在寻找彼岸,但有很多站在岸上的人,在骂跳下去的人。还有很多人,急着寻找岛屿,或把海市蜃楼当成了岛屿。

  记者:比如呢?

  余秋雨:比如有人说,我们要抵制市场化,我们千万不能作秀——这都是貌似岛屿的海市蜃楼。

  记者:但是博客也有负面性,作家池莉就曾发誓“休博”,认为博客成了垃圾场。

  余秋雨:垃圾场也是可以整理的。生活是多元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盛行在网络上的“恶搞风”?

  余秋雨: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所缺少的游戏精神,既可自嘲,也可嘲笑他人,娱人娱己。东方朔、徐文长,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恶搞的典型。碰到“恶搞”,心里要松动。现在动漫里面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成分。

  另一方面,“恶”真的不要夸张。不要伤及人品、人格,不要对文化建设带来实质性的破坏。

  看“学术明星”:请宽容易中天等人

  余秋雨之所以引起很大的争议,一度甚至成为“漩涡的中心”,与他在电视上的频频露脸大有关系。然而,余秋雨是坚定的,他不但自己“感受文化的温度”,“有的文化是化成了灰烬,我们要把手伸到灰烬里去摸余温,更要把余温找出来,并且重新点燃起火苗”,还要把这种温度传递给大众。所以,谈易中天等人似乎有些多余——尽管更高一筹,但余秋雨的“相惜”之心也是可见的。

  记者:在校时,导师曾告诫我们“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种话现在是否特别不合时宜?

  余秋雨(微微惊讶):正相反,如果不接触社会,文章必然是空的。正如康德所言,“知识分子的良知就是有勇气在公共事物中运用理性”,如果你躲在那儿,完全看不到观众、得不到检验,那么所谓的学问就是一个游戏。

  记者:但是走出书斋的易中天等人却被冠之以“学术超男”的称号,您有何看法?

  余秋雨:这种称号应该是一种媒体成果吧。我不认识易中天,但他把课堂先移到大礼堂,再移到电视上,我觉得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人们需要。

  我们还是应该宽容,王小波生前曾经讲过:“文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做事的人,一种不让人做事的人。”调查结果,两种人的比例是2:8,做事的人总是少部分人,而且是被嫉妒、被误解最多的。传播,是文化人的使命。文化文化,要“化成天下”。如果我有十分精力,那么,应该是三分研究,三分考察,四分考虑如何让民众接受,考虑传播方式。就像教师,一生琢磨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听明白。

  谈“超女”:别把流行看成方向

  作为研究影视文化的学者,余秋雨对于当今雨后春笋般的电视选秀节目无疑是有发言权的。这是他首次公开评点“超女”现象,他用了一种宽容却又一针见血的文化态度。令人意外的是,他还自曝曾给李宇春颁奖。

  记者:您是研究影视传播的学者,现在各种选秀节目如火如荼,您如何看待“超女”红透半边天?

  余秋雨: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这都是被允许的,但不要看成是方向。流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快速被轰动、被传染,然后快速被替代。非流行文化不要以嫉妒的眼光看待这种红火,要看它的长久性。文化界有时有点失衡了。在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要有宽容的态度,不要以此作为评判的坐标。不要变成吵闹。所以原文化部官员表态说,他不喜欢“超女”,我觉得以他的这种身份不该做这种表态。

  有次我在美国巡回演讲,新加坡有个“超级男声”邀请我去评点,他们也很迷惑。事实上,我有次参加新浪组织的活动,是我给李宇春颁的奖,我对她说:“你没有改变歌词,也没有改变旋律,但你改变了中国普通人表达自己审美需求的方式。”

  论争议:“争议人物”是褒义词

  一个身处文化转型期的文化代表人物,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裂变的痛苦,有着不被人理解的孤高;但同时,他也拥有了无数的读者和知音。这样走到今天,他越来越从容。他的忍耐心、牺牲心,都因为一份大事业的支撑,而显出了圣光。

  记者:您很有文化使命感?

  余秋雨:是的,我有文化使命感。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些是这样的。如果只考虑自己,我凭自己写的一部学术著作就可以过得很安逸,不必要一写再写,不必要辞职去旅行,不必要走得那么辛苦,甚至带有危险。

  记者:最后一句话,您在意别人对您的种种评价吗?

  余秋雨:不在意。文化转型时期走在前面的人,领头做事的人,往往是难以让人理解的。我理论家不做了,不低级别的院长不做了,去做旅行者,做散文新秀,每个选择可能都让人无法理解。但我深知,我有很多知音。我在青歌赛做评委,讲话时的收视率超过正式的比赛十倍。十倍,是一个怎样的数字。我拥有了不应该拥有的太庞大的知己。

  至于议论,太正常了。况且其中也有很多好的意见。身处文化转型时期,文化人物不被争议,那就一定没有走出新路。“争议人物”应该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如果一个文化人,君子小人都喜欢,老结构新结构都喜欢,破坏者建设者都喜欢,那你是谁?

  永远不要怕争议,因为,即使是追随者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你。

  余秋雨马兰“亲密无间”

  访余秋雨,开门的是马兰,貌美、年轻、时尚,似比以前清瘦些。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她一直避居内室,十足的温柔小女人。

  毕竟有很多人惋惜,舞台上那样光彩照人的一个名角,因为余秋雨的光芒,竟然暂别舞台,孜孜以“相夫”了。

  便向余秋雨探问。他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会演出的。以前她确实遇到一些手续方面的麻烦(把与安徽有关方面的事情一语带过),不过,现在的体制很好,也可以自己申请演出的权利吧。她一直有一个愿望,把我们的古典文化、传统文化,和世界接轨。又说:“这几年,她跟着我走了很多地方,我关注文明,而她更关注表演艺术。”禁不住记者一再追问马兰“复出”的时间,他说:相信快了,明年吧。

  后来到了饭桌上,马兰对余秋雨的呵护也是溢于言表。吃螃蟹,她会立即端个盘子给他。看他吃得有些出汗,她就会体贴地帮他擦汗。有人请余秋雨签名时,马兰也会意地帮他拿开桌上的盘子,并以优雅的戏曲动作一直在边上托着,直等到余秋雨签完名。

  席间,有人说起马兰现在也通篆刻了。马兰就盈盈地笑“不能说我的篆刻”,看着自己的夫君:这些年,都是在他的引导指点下才开始认识了书法、篆刻。言语间仍然有仰慕之心。

  两人的恩爱间确实有一种甜蜜。余秋雨自己“交代”说:“我和马兰的关系非常好,可以说是一丝缝都抓不到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就会传出我和马兰离婚了,连我身边的朋友都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还越传越兴奋了。”

  本报记者鞠健夫冯秋红/文尤晓源周描坤/摄

  

余秋雨:营造一个充满可爱人物的时代吧

  余秋雨马兰昨重游中山陵。

  

余秋雨:营造一个充满可爱人物的时代吧

  

余秋雨:营造一个充满可爱人物的时代吧

  

余秋雨:营造一个充满可爱人物的时代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