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如何看待“梨花派”潮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9:20 国际在线

  作者:张颐武

  诗人赵丽华写的极度琐碎的、即兴式的诗突然变成了博客和跟帖追捧的对象。一面是对她的诗作极尽嘲讽和挖苦之能事,在网络上形成了风潮;另一面是对于她的诗的滑稽仿作也成了一种时尚,居然有了所谓“梨花派”的潮流。

  其实赵丽华可以找到许多辩护的理由,如“口语化”是新诗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日常生活表现也是诗歌中重要的部分。胡适《尝试集》白话诗有许多也是这样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大白话,如“黄油面包颇新鲜”、“唱个蝴蝶飞上天”等等。所以从诗歌角度分析赵丽华的诗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赵丽华写出这样作品也不能说就是荒唐可笑的,她显然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但现在赵丽华的诗并不是在原来诗歌界相对狭小圈子里获得不同评价,而是在互联网中突然变成了网友焦点,从一个未必多么耸动的诗歌现象变成了一个极为耸动的互联网现象。我所感兴趣的其实是赵丽华的诗变成互联网现象之后的社会和文化心理。我们从网友反应中可以看到今天公众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赵丽华的问题在于她的诗完全违反了网上“草根”的“期待视野”,也就是冒犯了他们对于诗歌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来自我们基本的人文教育和阅读训练。大家接触诗歌多数还是小时候读的

唐诗,中学学过的一些中外名篇等等,一旦赵丽华的诗和这些我们熟悉的构成诗歌概念和标准的东西大相径庭,自然就会受到抨击。

  赵丽华是诗人这一点并不保证她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但也未必就像网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但现在是赵丽华变成了诗歌界的某种象征性的人物,被拉下了诗坛,变成了违背“常识”的象征,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诗人”糟糕的标志。本来公众对于诗歌今天的发展已经非常陌生,但赵丽华意外地给了网络“草根”一次对于诗歌发言的机会。

  但多数网友的态度和表现却非常矛盾:一面他们肆无忌惮地嘲笑和挖苦,另一面却用滑稽的仿作去刻意地模仿她。这里一面是轻视,一面却也是着迷。一面骂赵丽华的诗,一面却用滑稽模仿来颠覆诗歌原有的神秘感和与公众的距离感。在这里诗歌不再高高在上,而变成了一种荒诞的

行为艺术,一种“恶搞”的东西。网友似乎一面期望诗歌超越日常生活,一面却又要让它走下神坛。这种矛盾似乎是赵丽华的诗引发网上热闹的启示。网上的许许多多的热闹都是这种复杂心态的表征。(原刊于《北京青年报》,有删节)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