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我的名字叫红》引进中国太多专业知识让人看不懂浓郁地域文化反成阅读障碍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9:10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郦亮)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经典作品《我的名字叫红》,自上月登陆中国以来已热销了3.5万册,成为世纪集团世纪文景公司继《追风筝的人》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然而这本书却在昨天一个研讨会上遭遇非议,评论家吴亮直言不讳:“这书我根本没法读。”批评界认为,一些引进图书中的专业知识,已成为阅读障碍。

  去年曾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是公认的欧洲三大核心作家。《我的名字叫红
》是帕慕克1998年写的代表作,此后屡获国际大奖,并成为作家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筹码。据了解,小说中关于爱情和阴谋的两个故事,均以土耳其文化为背景,所涉及的艺术、宗教等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不过,这正是评论家们“读不下去”的理由。吴亮将这些有关异域文化的专业知识视作自己阅读的“障碍”,因为他对这个遥远国度不甚了解,于是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内容便不可避免地成了“干扰”。吴亮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此前一些畅销书以至拍成电影,都有许多观众表示“看不懂”,因为该作品出现的西方文化是人们所不熟悉的。

  近几年,外国文学作品大批进入国内,除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之外,许多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显著。除上面两部作品外,最近一本由耶鲁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写的《谋杀的解析》也被引进,中国读者能否接受书中用纯西方心理学对谋杀的解释,也存在疑惑。著名书评人何平昨天指出,应该正视各国作品里这种文化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中国出版社加注释或另作导读。

  上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洛丽塔》诞生50周年纪念版,因在小说前加进了作者纳博科夫一个学生所写的导读,而广受中国读者欢迎,不长的时间销售已达数万册。这也成为中国出版界解决作品文化差异问题的经典范例。不过,由于每本引进图书读者的文化层次各不相同,导读或注释到底应细致到哪种程度,这还是目前探讨的热门话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