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三顾茅庐(4)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10:30 南方都市报

  品三国

  易中天专栏

  刘备怎么就那么想见诸葛亮呢?因为“水镜先生”已经让他意识到,自己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是缺少一个可以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智囊型人物,一个当代的姜尚和张良。好
不容易有了一个徐庶,又走了。其实,徐庶离开刘备,是在诸葛亮已经出山之后。《三国志》的记载很清楚,诸葛亮出山以后,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迫破,获庶母”,《三国演义》改成了“元直走马荐诸葛”。这一改,就改出问题来了。请问,徐庶既然知道诸葛亮是经天纬地的政治天才,为什么早不推荐,非得要等自己走了才说?这岂非等于说徐庶害怕诸葛亮抢了自己的地位和风头吗?罗贯中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便安排徐庶在推荐了诸葛亮之后,又特地去做说服动员工作,结果被诸葛亮臭骂一通。也就是说,徐庶之所以早不推荐,是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不肯出山。但这样一来诸葛亮的道德品质就成问题了。一个“每自比管仲、乐毅”的人,偏说徐庶的推荐是把自己当替罪羊、牺牲品,还要勃然变色,这也未免太矫情了吧!罗贯中想帮诸葛亮抬价,结果却是给他的脸上抹黑。这和“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一样,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前面讲的那个故事也如此。尽管罗贯中说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处处露出马脚,让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在隆中的那些奇遇和巧遇,其实都是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什么会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的“托儿”。其目的,就是要把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让刘备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

  所以,《三国演义》里面这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完全可以看作三国版的营销学教材。在这个故事里,刘备好比投资方。他要买断诸葛亮,又不知道货色如何。这倒也是商家的正常心理,但以刘备为尤,因为《三国演义》里面刘备这家公司的资本,是他打着“皇叔”的招牌忽悠来的;而他这个“皇叔”身份虽非假冒伪劣,却也含金量不高,有点“注水猪肉”的意思。因此刘备就会想,我这个“皇叔”是注水猪肉,诸葛亮那个“管仲”、“乐毅”就货真价实?我刘备可以忽悠天下,诸葛亮就不会忽悠我?这就要探个虚实。所以,他听了徐庶的推荐后,并没有像老祖宗刘邦那样冲动。刘邦听了萧何的推荐,立即就拜韩信为大将军,刘备却得先看看再说(当然他手上的官帽也不多)。所以他的三顾茅庐,表面上看是礼贤下士,实际上是实地考察。刘备这点小心眼,以诸葛亮之聪明,哪里会看不清?便给他来了个欲擒故纵曲径通幽。这就是我对“罗贯中版”之“三顾茅庐”的理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