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新锐老年的怅惘生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7日06:00 舜网-济南日报

  无论是40岁、55岁还是60岁,从不上班那天起,你在别人眼里就是老人了。昨天,你还在会上侃侃而谈;今天,不过是没想起一个电话号码。人们就这样“哐啷”一声,从中年跨入老年。看孩子,打麻将,孤独坐。有些人认了,有些人偏不信邪。随着时代的变化,老年生活也该转轨了。

  中年人的老年之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新标准,65岁以下还属于中年人,65到74岁则被称为“青年老年人”。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年头尚短,七成左右的退休人员不满65岁,他们其实是“人在中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教师孙娟娟说,国内对老年人的定义年龄是60岁,但老年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单有年龄标准,还包括心理、身体的标准。除此之外,现在一些中年人可能因为政策等原因,提前进入了老年生活,可能三个标准都不符合,但周围人仍把他们当老年人看待。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杜鹏说,可以给这类人一个称呼“准老年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值得关注。

  王培德的40、60、80

  9月1日,是周末,也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虽然北京已经入秋,但太阳依旧热辣,王培德遛达到中山公园背阴的走廊里,掏出饭盒,默默地开始了他一个人的午饭。

  每周两天的公园“野餐”,已经成为王培德退休生活中的惯例。记者作为今天跟他搭话的第一人,了解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怅惘——

  1986年,我40岁,当上了中层干部,单位给我分了一套50多平米的两居室,虽然得每天蹬车20多公里去上班,心里却美滋滋的,觉得这一辈子总算熬出头了。“上有老,下有小”,上下班骑车两个钟头,但哪个中年人不是这么累呢?

  2006年,我60岁,这些年,正赶上国家的基础建设大发展,我们单位也迎来了最红火的十年。作为单位的高层管理者,我每天加班,每周出差,别人都叫我王总,走到哪里都众星捧月一般,我忙得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直到那天,分管人事的局长找我谈话:“感谢您几十年为单位做出的贡献,从明天开始,您就退休了。祝您新的生活更加幸福。”

  我不知道是怎样离开单位的。怎么说退就退了呢?我还是主任呢。40年前,第一天上班报到的情景还那样清晰。如今,我就退休了,又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过去干工作,讲究干脆利落。现在让我跟那些老头老太太打

麻将、拉家常,我没那个闲情。家里就我一个人,往往是从里屋走到外屋,又从外屋走到里屋,拿起书又放下,提起笔又搁下,找不到事干,只好坐下来看电视。

  前两天,去看一个老朋友,他已经病了一年多了,癌症晚期,单位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看看。他拉着我的手说,“退了,没人理了”,我当时那个寒心呀,想当初,他比我还风光呢,才拿了两年退休金,就被人忘了。

  退了才知道什么叫老之将至,以前我记性很好,最近却忘了女儿的手机号。现在,我每周到公园来两回,早来晚走,自带饭盒,跟上班似的,也算一种规律的生活吧。

  2026年,我80岁,到单位里遛达,估计没人认识我了。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将来都是4+2+1家庭了,我也不指望孩子们管我。生活不能自理,我就躲在郊区的一个养老院里,天天晒太阳。路那么远,孩子两周来看我一次就不错了吧。

  我母亲去世前,经常连续几个小时站在窗前往外看,当时我不理解,总说她没文化太封闭,到现在才明白老人有多无奈。难道在最后的日子里,我也只能每天遥望着紫禁城的方向,想象着那里的热闹和活力……

  老人只能是牺牲品?

  王培德是体制内的人。而现在,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中年人,已经不甘心生活在被单位圈定的枯燥的老年模式里了。对于一个一直没有给予老年人价值设计的社会,必须给老年人寻找价值。

  今年8月,《中国新闻周刊》对全国各地12位40~50岁的中年人进行了电话和问卷调查。以下3个幸福因素备受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人的关注。第一是经济相对富裕,过有尊严的老年生活;第二是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生活质量高;第三是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教师孙娟娟说,现代的中年人将来肯定不会过他们父辈一样的老年生活,他们会更开放。社会变革带来了心理的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跟上一辈人经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肯定会带来心理状态的不同。现在的中青年人身处网络社会,即便进入老年也会比较开放、丰富,而上一辈老年人中青年时代还是比较封闭的。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现在的中年人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现在老年人五六十岁退休,还有二十多年时间,这么漫长的老年生活怎么度过,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另外,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在外地读书还是工作,一旦离开父母,父母就成了所谓的空巢老人。现在的老年人空巢时间提前了,不像以前子女好几个,一个个离开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记者对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中的老人90%都有退休金和自己的住房,不需要儿女养着。老年人对赡养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只求温饱”跃升到“精神层面”。他们不仅需要儿女们“常回家看看”,而且还要与儿女交流。对很多老人来说,与儿女们交流已经成为他们与社会联系的惟一渠道了。

  然而,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五城市调查》提供的资料表明,在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的上海市老人中,在“情感慰藉”方面,有64%的孩子做得不够格。

  北京大学的陈功博士更是出语惊人:“社会发展越快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危机最深重的时候,他们常常是牺牲品,而且他们也只能牺牲。因为社会要保证整体的发展,实际上对老人有时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摘自2006年第35期《中国新闻周刊》 晔文 刘芳/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