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0:34 新民周刊

  小西门,青浦区政府保护修建的一个古镇民居建筑群落,位于青浦老城区护城河河边,由二十多组一层或两层明清和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群组成,历经三年修建,试图重现江南城镇老街区风貌。

  撰稿/陈冰(记者)

  沿岸的小楼黛瓦白墙黄窗格,移步换形,推窗见景。屋内,20余位海内外当代艺术家的绘画、录像、摄影、装置等作品因地制宜散落其间。与此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数十位著名建筑师,也在小西门民居群落中通过现场制造、成品重组、空间叠印等方式展示他们的作品及创意。

  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应对、演绎小西门的传统中国式空间,在中国式空间中检验、思考当代建筑的种种问题,这场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上海青浦新城区建设发展(集团)公司承办的"2006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展"于9月6日在青浦小西门开展。

  开展当日,超出主办方想象的人群涌向这座刚刚建成的仿古建筑群落,接下来的日子,几乎到过2006上海双年展的观众都会充满好奇地赶到小西门,包括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森美术馆、布拉格美术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馆长和策展人在内的一批重量级人物纷纷出现,小西门所代表的"黄盒子"精神引发了艺术家和观众的无限遐想。

  现场:小西门和黄盒子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士明指出,自19世纪以来,现代美术馆以其纯粹、明亮、中性的空间构造确立了一种"规范的"公共展示-观赏制度。美术馆的空间被规定为WhiteCube(白方空间),一种"白盒子"。然而,"白盒子"却从本质上呈现出一种隔离:将所有作品与它原本发生的生活世界隔离开来;将创作情境与观赏情境隔离开来;将审美体验空间与日常体验空间隔离开来。

  作为对"白盒子"的一次有效"反抗",展览选择的小西门,并非专为艺术展示设计的场所,而是江南最为日常的生活建筑。本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空间,脱离"白盒子"中灯光魔术的保护,在传统中国式空间中探讨当代艺术与实验建筑的表现潜力,以中国的日常生活空间限定、激发当代艺术的创造形态,实现传统空间形态的意义更生。

  青浦既是传统的中国水乡,同时又是当代建筑的重要工作现场,这一特定的文化格局使青浦成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建构的实验室,一个现实世界的"黄盒子"。

  小西门建筑群落艺术总监、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胡项城为了小西门的建设,已经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荒废了将近3年。他带领着一群即将消失的古建筑手艺人,精心打造着小西门古建筑群落。

  胡项城将之称为"老房子的建筑实验"。由于江浙一代大量传统民居的消失,懂得传统建筑工艺的工人越来越少。伴随着周庄的声名鹊起,当地保留下一批传统建筑艺人,他们成为此次小西门建筑的主要建设者。

  小西门古建筑群落在局部上严格遵守历史传统方式,比如说最重要的屋脊,为了尽可能做得标准,每一间房子都做了3次以上。窗格、门匾、戏台,全部以苏派建筑风格为主。但是,为了符合安全、消防等现代建筑标准,小西门又不得不尝试水泥钢筋加木材的结构方式。所以,它并不是一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群落,而是一座采用古法建造的现代建筑。

  黄盒子计划

  "黄盒子"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发起,为应对"白盒子"机制而提出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计划,旨在探索一种中国式的展示空间与观看机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中国式空间的一种展示学探索,又是对文人书画精神的一种当代艺术的诠释。

  2005年,"黄盒子"计划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黄盒子:台湾当代书画展",该展致力于在美术馆既有空间中再造一个中介空间,借以呈现出中国传统观赏经验的一些具体格式。在此基础上的小西门当代艺术展,又为"黄盒子"当代艺术与展示计划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青浦当地小孩子的书法习作"温故知新"被刻成匾额高高地悬挂在大门之上,另外一些笔法稚嫩的习作则被贴在了灯笼上。画着青浦水系变化的纸制阳伞伫立在庭院之内,把水放在天上的创意暗含着最古老的风水之说。

  大铁锅上被画上了现代画,农村中混合着各种外国建筑式样的小洋楼以图片的形式集体登场,连最不起眼的垃圾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们庞大的塑料身躯上写满了类似人权宣言的物权宣言。

  "现代人住在一个个水泥盒子里,即使保留下一些老建筑,里面的生活方式也无法保留下来。小西门试图还原一种真实的民间生活状态,不仅提供视觉的观望,更倡导一种心灵家园的体验感。把小孩子的字刻在匾额上,让当地人把水系变化画在伞上,都在强调一种参与感。现代艺术不一定发生在城市,它们也发生在这样的老房子里。"胡项城希望这样的方式可以将某些消失的生活方式激活。

  策展人还在各种细节上强调着对逝去生活的追忆。每一个参观者都被送上了一把画着水系变化图的传统纸伞。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各国艺术馆馆长和策展人,更是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午餐---农家土灶烧制出来的咸肉菜饭。

  "Themore(还要一碗)。"是那些还不太会使用筷子的艺术家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派对:水泥废墟中的真实

  9月6日当晚,一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开幕派对让人们体验到久违的震撼和感动。派对的地点被安排在距离小西门几公里外一座废弃的水泥厂里。参观者乘着传统的乌篷船沿水而下,夜幕徐徐降临,乌篷船上鲜艳的红灯笼被一一点亮,一溜烟排开的小船在船家的摇橹中随风摇曳,星星点点的灯光映着一张张陶醉的脸,仿佛都是待嫁待娶的新人一般。

  石头堆砌的岸边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烛光,废弃的水泥厂在黑暗中自有一股威严和雄壮。两个硕大的水泥管道架在残垣断壁之上,远远望去,像是一座炮台。一座新挖的水泥坑道呈现出手枪样式,每个进出其中的人好比就是一颗上了膛的子弹。

  "水泥是取代木结构的摧毁性力量,曾经一度它是那么辉煌,如今却被更强的资本力量取代。这种从盛到衰的不确定状态正好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胡项城解释了派对选址的"别有用心"。

  空荡荡的水泥厂内摆放了传统的雕花木床和八仙桌、长条凳,木质家具的出现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显现出一丝家的温和。古琴演奏的开幕和精卫填海现代舞的结尾,主办方处处彰显着一种有意味的对比。

  "小西门有房无家,水泥厂有家无房。古琴,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能够弹奏出来的曲谱只有70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是一座废墟。中国的工地不断地在建,却又不断地成为废墟。所以我们只有像精卫填海一样,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

  当人们冲出被太多脂粉气包围的当代建筑,猛然间看到质朴的古民居、粗糙的钢筋水泥废墟时,一种久违的真实感忽然涌上心头。当身着黑衣的打击乐手敲击石块奏出天籁之声的时候,当现代舞者无所顾忌地释放身体的时候,水泥废墟营造的巨大气场让人心动。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徐江在晚会结束后又回到小西门,兴奋地转到11点,他说,"小西门在建筑的意义上并不令人惊奇,周庄、同里比它好得多了,令人惊奇的是我们改变了它的用途,当代艺术在这里发生了。如果能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展览不断地在这里出现,这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所。"

  从这一个夜晚开始,面向未来的当代艺术与面向过去的中国传统走到了一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