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化小工撑起“半壁编剧”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5:04 法制晚报

  文化小工撑起“半壁编剧”

  编剧市场整体浮躁,外行人成为主力军

  影视剧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记者调查质量下降的原因发现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有两万多 成熟的却很少

  外行编剧成主流 文化小工梦魇多

  高收入者让明星也汗颜 低收入者温饱成问题 有人摸爬滚打10年混了出来 有人后悔当初入错了行

  近来,影视剧的粗制滥造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漏洞百出、逻辑错误、张冠李戴、内容牵强等问题大量存在。

  电影方面,一年下来能拍两三百部,然而其中难见精品;电视剧方面,全国一年生产两万多集,但是能在百姓中引起共鸣的好剧少之又少。

  面对这种现象,记者对“一剧之本”的编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试图寻找剧本质量下降的真正原因。

  调查说明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

  调查人数:50人

  调查对象:编剧、影视公司从业人员

  现状·总体人数

  从业人员两万多

  成熟编剧却很少

  制片人刘振平告诉记者,他是一位从武汉来到北京发展的制片人,从做影碟开始他现在已经投拍了多部电视剧。在经过了四五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他逐渐熟悉了编剧行业的“潜规则”。他认为,和其他城市相比,编剧已经在国内形成了两个中心,南方是上海,北方是北京,但北京的总体从业人数远远超过上海。

  他说,现在做影视一般都会在北京物色编剧,然后在其他地方寻找有经验的编剧操刀。但是,刘先生依然感叹,现在顶用的编剧太少,老编剧年龄大了观念落后,新编剧又没有生活历练。

  记者从其他几位制片人口中也能感受这种情况,据从事影视教育的秦西先生分析,现在培养专业编剧的院校比较少,每年的毕业生不过几百人,专业编剧大多是从作家队伍转行而来的。和全国影视现状不相符合的是,编剧从业人员整体的情况是青黄不接。

  一些老编剧逐渐退出,而学校培养的又很难满足中国影视市场的需要,因此大量的编剧都是从别的行业转过来。他们的一个统计数字是,从事编剧行业的有两万多人,但是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成熟编剧的确很少。

  现状·人员构成

  知名编剧很难请

  外行人成为主力

  负责公司剧本环节的金花影视赵副总经理对记者说,他长期和编剧打交道。他们公司投资影视一般还是会聘请专业编剧操刀,但是知名的编剧现在都很忙,往往手里接的活很多,预约档期是常事。赵先生形容这些人是“金字塔”的塔尖。

  赵先生告诉记者,成名编剧就那么几个,因此一些公司还得依靠非专业编剧。非专业编剧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型”的,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班教育,都是凭借经验,在编过几部戏之后,这种经验就是影视公司需要的“技能”。

  非专业编剧目前是影视行业的主体力量,也就是“金字塔”的第二层,这些人大多由作家、职业写手、文艺干事、高校教师等和编剧行业擦边的从业者构成。

  和非专业编剧比较起来,目前大量充斥在编剧界的是“外行编剧”,一般由在校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影视公司实习生、培训班学员等构成,这些人很多是刚进入影视行业的新手,既没有从业经验,也没有文化沉淀,主要工作就是找素材、写分场或写对话等。

  编剧收入结构图(每集)

  第一级:专业知名编剧(有经验,也有专业知识)

  第二级:职业作家、职业写手、文艺干事、高校教师(有一定经验,但专业知识尚缺)

  第三级: 戏剧专业学生、学员、自由撰稿人(没有经验,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四级:人员复杂(本没有什么经验,也没经过专业训练)

  抽样调查

  

文化小工撑起“半壁编剧”

  现状·收入

  高收入者让明星也汗颜

  低收入者温饱成问题

  国内的编剧行业按照具体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2万至6万元的编剧(编剧的收入是按照每集计算)少之又少,他们可以说是编剧中的凤头,这个价格甚至超过很多国内的二流明星,敢和一线明星叫板。他们的不菲身价决定了老板对他们也很重视,主要是名气大,质量又有保证。

  在编剧界有很多“枪手”,但是“枪手”的价格并不是一样的,他们也被分成好几个等级。初出茅庐的“小枪手”稿酬不过两三千元。由于刚入行,几乎没人找他们写剧本,只能跟在大编剧身后拿点大纲写分集、分场。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果再碰上被“骗本”,那就更加窘迫,有些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高层次的“枪手”可以合作拿到5000至8000元的稿酬,他们可以合作完成一部戏,但是分给他们的钱只能占到实际稿酬的1/5。

  编剧市场不乏“北漂”

  有人自称“文化小工”

  有很多“枪手”编剧来自北漂一族,他们来到北京闯天下,有各个行业的背景,但是很多人是在剧组有过一段体验之后进入编剧行业的。

  他们怀着对影视的梦想进入这个行业,一方面看到名编剧收入不菲,另一方面也对戏剧很有兴趣,但是现实的状况让他们深感无奈。

  一位小编剧就戏称自己是“文化小工”,和发廊里的小工没什么区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他们也深知自己非专业出身,现在的情况也是混日子,并未对前途抱多大希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入不敷出,劳动和收入的反差很大。

  现状·个例

  当演员不成当编剧

  后悔当初入错了行

  丘则桐长相颇有点帅气,也是这个原因使小丘从贵州老家来到北京,投身影视事业,成为了北漂一族。但是他并没有机会成为明星,在剧组里跑龙套时认识了一个香港的现场编剧,并由此激发他从演员转行当起了编剧。

  “挺后悔改行的,但是现在回头又太晚了。”小丘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很无奈。当记者走入他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时,满地扔着衣服,烟头塞满了三个烟灰缸,屋角还摆满了方便面。“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搞创作的莎士比亚,看到现在这个样子你就知道我该有多郁闷。都干了三年多了,我还没写过一部完整的戏,都是打下手”。

  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小丘身体已大不如前:“工作起来经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在我腰椎、颈椎病都很严重,又拿不到钱。”

  文学青年曾当“北漂”

  如今开宝马赚大钱

  俗话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尽管何强开的只是宝马三系,但是比起他刚来北京时蜗居在8人间时,情况已经是天上地下了。10年前,何强从一个乡政府的文化干事接触到文化圈,先是给报纸投稿,是十足的文学青年。

  在何强宽敞的长河影视戏剧工作室里,他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涩年代:“那时候稿费也不多,拿了稿费我就是去买书。”后来何强给别人做“枪手”,一部书自己赚了几千块,让他对“枪手”这个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说:“那时候千字的稿费是30多元,我想一本书可以赚上千元,那一部戏就能上万啊!所以我就转行做起了戏剧编剧。谁知道第一部戏出来还不错,投资商赚了不少,他就给我一下签了三部戏。”

  现在已经在影视圈摸爬滚打近10年的何强每集的价格在上万元,一部电视剧下来就是几十万,收入十分可观。

  当编剧丢了女朋友

  转行后做起大生意

  刘燮德曾经也是北漂一族,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16岁就来到北京给别人打工,后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北大旁听,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爱好,让他进入到编剧行业。和文字打了很多年交道的大刘,最伤心的事情是,靠摇笔杆子没有让自己致富,还为此丢了自己的女朋友。

  他当时交了个女朋友,因为在结婚时他还买不起房子,女朋友的父母死活也不答应他们的这桩婚事,逼着女孩和大刘分手。这段经历让大刘铁心离开编剧行业,从搞营销又转行做起了广告。

  现在他开了家广告公司,在全国有十几家分公司,在行业内颇有名气。据他的下属透露,大刘现在的女朋友是一个三流的歌手,大刘不但给她买了房子,还送她一辆“现代小跑”,并为这个歌手出了一张专辑。本版撰文/记者 肖东

  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市场整体浮躁 “流水线”方式生产 名编剧只挂名 “枪手”写作经常被赖稿酬

  命题作文风向歪 江湖险恶骗本多

  专家建议 建立版税制 收入与收视、票房挂钩 刺激文化生产 尽快成立行业协会 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和普通的工薪阶层比起来,一部分编剧也跻身社会中的高收入行列。但随着影视业的快速发展,编剧的收入也呈现市场化的趋势,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编剧市场呈现出一种整体浮躁的气息。

  编剧行业散发的“拜金气息”已经让中国编剧无力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而是空虚和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命题作文”和“流水线生产”剧本的客观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影视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问题·整体环境

  优秀剧本太稀缺

  重金难求好作品

  近些年,中国出产电影、电视剧数量逐年上升,然而其中精品甚少。好剧本是一部影视剧成败的关键,这是公认的事实。

  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著名导演李安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编剧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弱的一个环节。好的编剧能让电影拥有灵魂。”但是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好剧本,剧本问题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软肋”。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的编剧李唯认为:“好的剧本肯定是缺乏的,即使是在美国也缺。但是轻视编剧是中国影视界的一个顽疾…… 我们缺的不是电影电视的表现手段,而是缺故事。” 李唯的小说当初一面世,便受到从话剧到影视界的广泛关注,也折射出中国编剧界佳作匮乏的现状。

  北京人艺副院长任鸣曾感慨说:“我们愿意出100万元买一个最好的剧本,但好剧本又在哪里呢?”缺少好剧本也是话剧界现在最大的问题和障碍。

  正规队伍“萎缩”

  专业编剧走穴忙

  在影视创作上,正规军在1995年以前一直是主力军。电影厂、电视台、作协、剧院的专业编剧构成了一个正规部队。但是从1995年以后,各大正规军开始逐渐萎缩,最为突出的就是各大电影厂原来特别繁荣的文学室或者剧作中心几乎都形同虚设。

  在上世纪90年代十分辉煌的西影厂,那个时期仅文学室就有著名编剧20多人,为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等一批导演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剧本,现在编剧室现任编剧仅有两人,已经大不如前了。

  曾经获得过金鸡奖最佳编剧奖、《野山》编剧竹子对记者说:“西影厂在1990年的辉煌和编剧人才的兴盛是分不开的。现在西影的文学室仅有几名专业编剧,近几年一直没有拍什么电影,编剧都只能在外面写电视剧了。”

  据记者了解,上影、北影、长影等各大电影厂的专业编剧因为投拍量的减少,很多人为维持生活,一方面在厂里挂个名,领取微薄的工资,一方面又接受影视公司邀请在外面写剧本。还有一些编剧是为了保住单位这个“铁饭碗 ”,所以每年还要向单位交纳一些押金或者补偿金。

  影视公司剧本制作流程

  策划会选定编剧和题材

  按不同章节分发给不同写手

  第一章写手A

  第c二章写手B

  第三章写手C

  第N章写手X

  专业编剧

  汇总

  正式剧本

  问题·工作状态

  命题作文现象严重 拜金主义破坏风气

  现今中国电视剧最庸常的创作是“追随市场的命题作文”,电视剧市场看似繁荣,实则暗藏着人文精神陨落的危机。

  剧作者被制作方要求“三分钟制造一个兴奋点,五分钟制造一个小高潮”,故事的功能被完全定位在休闲、娱乐以及感官刺激上,作家和作品逐渐远离文学,远离艺术,远离生活。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研究员刘军曾经说:“现在编剧界根据‘命题作文’‘攒’故事的现象十分普遍,‘攒’出几十集电视剧并不费事,而要制作一部好剧风险则太大了。”

  “同时,编剧界也存在一切向钱看的趋势,为此许多编剧远离生活,歪曲历史,热衷于来钱快的胡编乱造,甚至请‘枪手’代写,编剧界风气日渐败坏。”刘军痛批道。

  “流水线”方式生产 名编剧挂名不动笔

  喜剧电影《月亮湾的笑声》编剧金海涛说:“目前影视圈中金钱至上的风气制约了文学创作。很多编剧把金钱看得很重,根本没有塌实坐下来搞创作。”已经成名的大编剧,他们拥有自己的“智囊团”,美其名曰为工作室、创作小组,其实就是“枪手”组。

  大编剧接活儿,先写出一个大纲,剩下的就交给工作组成员完成。每个人都按照分配的部分完成自己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著名编剧孙毅安认为,“流水线”作业完成的剧本最大的弊病就是风格不统一,不管怎么高明的编剧,都有一种拼凑的感觉。

  小玄已经从事编剧4年了,刚毕业那会儿他也是给别人当“枪手”。小玄说,“枪手”的活儿不好干,老板交给的那部分总是要修改很多遍。因为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写,结果弄到一起发现根本不成“线”(编剧行话)。

  小玄说自己曾经在一个特有名的编剧手下干活,但是干了一年都没见过那个著名编剧长的啥样子,平时的工作都由另外一个负责人来安排。

  编剧被当“小媳妇” 剧本投入比例过小

  《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说:“除非已经混出头的编剧,其他人都是受气包,就是个‘小媳妇’。”

  “小媳妇”的地位正反映出中国制片人对剧本的轻视。在中国,剧本的投入比例过小。目前中国编剧的报酬仅占一部戏预算中的不到10%。

  海外影视剧的剧本一般占总投资比例的15%左右。而一部好莱坞影片至少能给编剧带来30万美元的个人收入。

  海岩曾公开批评张艺谋,一部上亿元投资的大片,舍不得花500万好好做剧本,如果有500万剧本投资,《十面埋伏》要比现在好得多。

  中外电视剧投入比例对比

  国产电视剧

  A 编剧8%

  B 演员50%

  C 制作30%

  D 发行费用10%

  E宣传费用2%

  美国电视剧

  A编剧15%

  B演员25%

  C制作40%

  D发行费用6%

  E宣传费用14%

  问题·现象

  “骗本”充斥赖稿酬 谁要敢告就遭封杀

  出于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不少影视制作公司利用文学作品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恶意拖、欠、赖编剧稿酬,骗取编剧剧本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被“骗本”的都非名编剧,他们大多是“枪手”出身。很多公司根本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另有打算,只要拿到剧本初稿,除了最初支付的10%定金,其余部分的稿酬便以剧本不合格而赖掉。随后再将初稿交给稿酬更低的编剧或者“枪手”改头换面,然后拍摄。

  毕业于北京某著名大学的毕先生,当编剧的经历已经有5年多了,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他说:“刚出道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连定金都没拿到。我曾经编了一个戏,那边只付给了定金,后来以剧本不合格为由还要求重改。后来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戏,框架跟我当初设计的一模一样。”

  毕先生介绍:“别人都说我挣得不少,可那都是账面上的,干我们这行你要敢告,影视公司就联手封杀你。”

  胡编乱造影响恶劣 不良编剧“一女二嫁”

  胡编乱造成风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编剧界的清流人物、《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芦苇对记者说,现在有些人很胆大,什么都敢编。但是现在很多人一动笔就胡写一气,更多的剧本是在小会议室里“攒”出来的,很不严肃。

  性格耿直的芦苇很生气地说:“虽然电视不是历史,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就是历史了。”而《水浒》的编剧杨争光则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胡编乱造来得快呀,这也是利益驱动。”剧本的收入是按照集数计算的,不是按照时间来计算的,在有效的时间里出产足够多的剧本就能让利益最大化。

  编剧胡嘉先生给记者讲述过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没有道德的编剧,因为写不过来,竟然把自己以前的一个剧本拿出来,进行了重新加工和改编,随后就卖给了一家影视公司。而之前已经拍摄了该剧的公司发现后面的这个戏情节很相似,就起诉了该公司,最后竟然发现是编剧的问题。

  专家支招

  行业应该建立版税制 收入、收视、票房挂钩

  对于如今行业中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北视中心的郑晓龙一针见血地说,如今影视业的核心问题就是版权经济。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还不能适应,这里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版税的问题。

  根据这个作品不断地复制,大批量地生产、制造,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使版权拥有者从中获得巨大收益,成为刺激文化生产的原动力。

  版税制度在编剧行业的集中体现就是让编剧的收入和电视剧的收视率挂钩,让电影的票房和编剧的收入挂钩。形成互利互动,维护著作权的切实执行。

  用法律武器作保障 尽快成立行业协会

  面对“骗本”、扣、赖编剧的稿酬,著名编剧吕宏强认为,编剧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签署合同的时候一定要咨询和聘请律师,以免因合同条款的模糊给自己造成损失。

  吕先生还认为,现在在影视圈,演员有演员公会,导演有导演协会,编剧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应提早组建编剧协会或者编剧公会,通过团体力量来维护编剧们的合法权益。

  本版撰文/记者 肖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