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三顾茅庐(5)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0:25 南方都市报

  品三国□易中天专栏

  三顾茅庐的故事,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想原因之一是为了好看。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不管相信不相信,都承认这故事实在精彩。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寄托了罗贯中自己的人生理想。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据说曾经当过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明代王圻的《稗史汇编》说他“有志图王”,只不过壮志未酬而已。因此,他在写作《三国演义》
时,难免会借古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把自己的理想抱负投射到人物身上。其实,像他这样的古代读书人,是差不多都有“诸葛亮情结”的。他们敬佩诸葛亮的才智,仰慕他的人品,感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叹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们和诸葛亮之间,几乎处处都有共鸣。

  问题是,历史上和诸葛亮一样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什么诸葛亮最受崇拜呢?原因之一,我认为就在“三顾茅庐”。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至少也得谋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另方面,他们又很清高,很脆弱,碰不得钉子,受不了冷遇。没错,“男儿本自重横行”,但那也得“天子非常赐颜色”呀!最好是那机会,那职务,那乌纱帽不用自己去求,去考,是人主恭恭敬敬给你送来,八抬轿子请你出山。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待遇。他就是刘备“请”出山的,还请了三回,实实在在给足了面子。

  这就太让人羡慕了,也太让人向往了。读书人是没有什么权力的,能够有的也就是“话语权”。那还不把文章做足?“罗贯中版”之“三顾茅庐”就这样诞生。但可惜,这是罗贯中的诸葛亮,未必是真实的诸葛亮。

  其实,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际遇,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登门自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无疑,如果他们谈了多次,我们现在是不可能完全和准确地知道其内容了。我们所能知道的,是结论性的意见,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的政治天才,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也充满张力,其戏剧性决不亚于罗贯中的“刘玄德三顾草庐”。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也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七年前,就有人为孙权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堪称“孙权版”或者“东吴版”的《隆中对》。这个人和诸葛亮一样,也预见到了“天下三分”的结果。或者说,也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那个“孙权版”或者说“东吴版”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呢?

  请看下集:隆中对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