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诺奖作品未必好卖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4:49 北京晚报

  

诺奖作品未必好卖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年过去了,国内还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品特作品,只出过两种介绍品特的图书。而比品特早一年获奖的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获奖之后据说国内有十几家出版社去接洽版权。

  一个理由是剧本不如小说畅销。学者止庵说:“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阅读面要好于剧本和诗歌,现在让读者去阅读剧本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1997年

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据报道销量仅仅在5000册左右。今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1969年诺贝尔获奖者法国剧作家贝克特一套4册的作品选集,“如果放在以前,肯定是出版业的大事件。但是现在,这套书默默无闻。”止庵说。

  原因不一定仅仅是剧作家面太窄那么简单。品特的受冷遇,很可能标志着国内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出版的降温。从凯尔泰斯、库切到耶利内克,连续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在国内引进不可谓力度不大,不可谓不及时,但是客观地说并没有形成多大的气候。比如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4部凯尔泰斯作品,在凯尔泰斯获奖后10个月内就引进了,据采访每部作品的发行量大约1万多册,只能算“说得过去”,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据报道发行量达到了10万册,但其余多种作品均表现一般。据作家出版社凯尔泰斯作品的编辑郭汉睿说:“目前出版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同样风险很大,近些年能够像君特·格拉斯的作品卖出3万册以上的,就可以说是奇迹了。出版社对诺奖作品出版的动力并不一定是经济上的,可能更看重的是社会效应。”

  近年来诺奖作品在国内书市上的平淡表现,一般认为可能与获奖者比较冷门有关,还有的认为与图书的翻译质量有关,出版社为了抢时效,草草上马。同时多家出版社拼抢版权,作品分散在多家出版社,很难形成规模。但学者止庵分析说,最主要的还是大环境的问题:“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已经不能成为当前社会阅读的热点,越来越是一件小众的事情。如果放在25年前,以凯尔泰斯的人格魅力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肯定会造成轰动的。那时候,外国文学最热门,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印100万册,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达到1000万册。现在,一本外国小说已经对社会起不到那么大的作用了。”

  相较而言,今年的获奖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可以说是5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其作品至今被翻译成32种语言。上海人民出版社在6月刚刚推出了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美联社对奥尔罕·帕慕克获奖报道说:“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帕慕克将可能看到更多的人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但是耶利内克和品特的作品,在销售上增长甚微。”诺贝尔文学奖的促销作用,倒是可以通过奥尔罕·帕慕克做一个更直接的测试。

  本报记者沈沣F106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