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场“梨花”搅江湖,诗人进入多事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0:02 南方都市报

  9月26日,著名的青年作家和赛车手韩寒像往常一样登录新浪博客,偶然发现有人正在争论什么“是不是诗歌”的问题。他于是随手在自己点击量过千万的博客上写了一篇《现代诗和诗人怎么还存在?》。他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怎么还有人关心这玩意儿?现代诗早已经不是诗了,是分行的散文,所谓现代诗人不过就是会使用回车键的人。

  韩寒这时还不知道别人在争论什么,也不知道谁是赵丽华。但文章刚出来几分钟,
就有网友hoho在留言里提醒“韩寒,估计你要得罪一批人了”。这话很快应验了,第二天新浪博客立刻推出一条标题“韩寒恶搞赵丽华”,莫名其妙的韩寒在自己的博客里辩解说:“谁是赵丽华?什么是梨花体?我只知道赵丽宏和赵丽蓉……”

  知不知道赵丽华都无关紧要了,韩寒的文章的确惹恼了一批诗人,继闻名遐迩的“韩白骂战”之后,韩寒很快再次卷入一场与诗人之间的口水仗中。而事情的起因,都来自那一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众诗歌狂欢。

  忽如一夜春风来

  诗歌在公众视野中遭遇冷落已经很久了。但9月里,随着“国家级女诗人”赵丽华的一组废话诗在网上遭到恶搞,诗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目前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曾经出版多部个人诗集,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发表过大量作品。

  赵丽华一直认为,是网易文化频道炮制了整个事件,因为是他们最早制作了这个专题。据说,在9月13日,网易文化频道的编辑小斟在制作完赵丽华的诗歌专题后,立即把自己的MSN签名改成这样一句话:赵丽华,这位诗人要走红了。

  果然,赵丽华的诗不胫而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论坛被迅速传播。善于搞怪的网友创造性地命名了“梨花诗”(“丽华”的谐音)和“梨花教”,写“梨花体”成为一种时尚。在一个以赵丽华的名字命名的网站上,网友用“一树梨花压海棠”来介绍赵丽华的废话诗,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概括如火如荼大生产式的网友造“梨花诗”运动。

  所谓“梨花体”,就是将一句大白话拆分,不断使用回车键分行。比如赵丽华被网友们广泛传播的诗《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于是网友争相仿写:丽华的/华丽丽滴/诗/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也可以/是诗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诗歌火了。一时之间人人谈诗,评说“诗坛芙蓉”、“梨花教主”。然而,它给诗歌的声誉带来了什么呢?

  东风吹,战鼓擂

  9月20日,记者联系赵丽华。赵丽华说,自己不想说话,想等等看,“网上的这股热劲也许过几天就过去了”。

  然而,赵丽华的期待落空了,热度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愈升愈高。

  开始是网友中间玩得不亦乐乎,诗歌界一片哑口无言。沈浩波说,开始他没有太多反应,觉得网友不懂诗歌,恶搞属于正常。但在韩寒剑指“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之后,沈浩波按捺不住了。

  自称是诗歌界“出了名的恶人”的沈浩波专门开了一个博客当做“骂场”。9月27日博客开通,28日沈浩波就贴了一篇《韩寒谈起文学,就如杨恭如谈起音乐》。沈浩波用了“小混混”、“叫驴”、“愚民”一类明显人身攻击的词语,劈头盖脸向韩寒以及“韩寒所代表的那一些浅薄无知的人”泼去。

  骂战开始了。韩寒和沈浩波你来我往,口水相向,中间还夹杂诸多助拳者。诗人伊沙、杨黎、李师江等人襄助沈浩波,痛骂韩寒不懂诗歌胡乱置评;董路和李承鹏两个体育名嘴则为韩寒助阵。

  接下来,诗人苏舒菲突然脱光衣服“裸诵”搞砸了废话诗人杨黎苦心策划的“挺赵诗歌朗诵会”,再接下来一个叫小辉的网友发明的写诗软件成了网友的新宠,敲几个词语进去,60秒钟就可以生出一首诗来,短短几天内网友们就通过它“创作”了几十万首诗。

  由“梨花”开始,对现代诗歌和诗人的这场嘲弄愈演愈烈,“现代诗就是垃圾”,“我只看唐诗宋词”一类的话充斥在网友的评论当中。诗人们的辩解和反唇相讥没有多少人在意。

  中国人与诗歌隔膜30年?

  陈亮是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专业的博士,他的尴尬在于,他有一个学计算机的博士女朋友。当“梨花体”开始在校园网上如火如荼的时候,女友一脸兴奋地跑来嘲笑他:“原来你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啊!”

  这让陈亮很没面子,他的专业性遭到了挑战。“我很想去向他们做一番解释,但我又不知道该怎样向这些学理工科的人说清楚,毕竟在他们心目里,可能还只有徐志摩、戴望舒的抒情诗才是诗。”

  沈浩波用“当代诗歌30年来没有与公众真正接触”总结这种尴尬的原因。“这30年当中,诗歌美学发生了多少变化,出现了多少争论,多少尝试和探索——大众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连30年前的诗歌都没有接受,何况现在”。

  当代诗歌圈内派别林立,“废话诗”是其中一小支,渊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便条集”。美国诗人威廉斯曾写过诗歌史上著名的《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原谅我/它们太好吃了/那么甜/又那么冰。”

  评论家王晓渔说,《便条》之后,没见到美国诗人一窝蜂地去写便条,倒是中国诗人孜孜不倦地出着“便条集”。

  “网上流传的这些‘梨花体’诗并不是赵丽华诗歌的代表作,赵丽华的诗歌更加不是中国诗歌的代表作。公众因为‘梨花体’而骂中国诗坛,是大大地抬举‘梨花体’了。”王晓渔说。

  草根被更大的草根嘲弄

  废话诗的创始人杨黎在自己的博客上说:“你们对废话诗所表达的愤怒我非常理解,只怪你们接受的教育……”

  对于其他诗人他可没有这个耐心,在75岁的老诗人流沙河对媒体表示赵丽华的这些口语诗歌“不能算是诗”之后,杨黎在博客里以《流沙河遭遇赵丽华白眼》破口大骂:“他以为他是谁啊,先装出严肃的样子批评几句,企图把一个文学女青年吓哭,然后再像长辈一样出来送些关怀体贴予文学女青年”。

  但对于广大恶搞网友,用杨黎自己的话说:“我其实没有一点脾气”。杨黎认为“废话诗”要解放诗歌写作,要反抗故作姿态的学院派,崇尚当下、平易、直白。杨黎还有一个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的观点:“人人都可以是诗人”。他认为,大众是被传统教育蒙蔽了,以为诗歌写作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写作需要获得“解放”。

  但网友显然并不领情。他们仍然将那些杨黎推崇的诗歌斥为“垃圾”。

  评论家朱大可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当滑稽的场面,口语派一直坚持民间立场,结果却被更加民间的势力所攻击。这是一个怪圈,它暴露了口语派的一些美学弱点。”

  大众拒绝了诗歌,还是诗歌拒绝了大众?

  “当代诗歌教育的匮乏”是很多诗人对这次事件中网友表现的认识。沈浩波说,网友只是在中学的时候读过几首徐志摩和汪国真,除此之外,他们对诗歌的一切认识都仅仅来自于中学识字课本,“然而就是这么一伙人,也在试图对当代中国诗歌下判决书。”

  然而,攻击并非仅仅来自“无知的”外部。大大小小的诗歌网站上,诗人们同样争得面红耳赤。一些权威的评论家纷纷发表意见,否定“梨花体”的价值。

  评论家孙绍振说,诗歌发展是需要不断否定自身、突破传统才能有新的进步,但不是所有的突破都能获得成功,“像‘梨花体’这样的作品,无视任何规律,以‘无准则’为准则,这样的东西只能成为诗歌不断建构、发展过程中的垃圾,被历史遗弃。”

  诗评家李少君也表示,“诗歌的价值最后是由读者来决定的,这件事情警醒我们,要改变那些漫无目的,太过随意的诗歌写作”。诗评家徐敬亚说:“诗人们要更严格地守住自己内心好诗的标准。真正的诗人永远以虔诚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飞来飞去的文字。”

  对于网友们只读唐诗宋词,拒绝现代诗,徐敬亚说:“在中国,新诗永远被人们与古典诗词暗中比较。这表明了中国人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难度。现代汉语用了这么多年,还有人怀念古文。传统诗歌过分神圣的光环,在全民中要多少年后才能消散。”

  当代诗歌正是最旺盛的时候?

  在记者采访的评论家中,大多都将“梨花体”事件看做是一次让当代诗歌进入公众视野的契机。朱大可称其为“千年不遇的奇迹”:“公众的热烈参与,令长期被冷落的诗歌被大众的口水重新洗刷,变得光彩夺目起来。先锋诗歌界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重建与大众的蜜月。”

  徐敬亚说:“近30年来,中国现代诗歌一直在非主流的位置上流浪繁衍,其规模冠于全球,其质量在各民族也属中上乘。可惜的是正规的印刷中无法看到其全貌。网络的出现,使这个最简洁的文体得到施展,网络打通了诗与媒体之间的壁垒,诗在公众的视野中睁开了眼睛。按这样说,出多大的事,都不算坏。”

  李少君则将当下视为是“自90年代以来诗歌创作最旺盛最活跃的时期,写诗的群体非常庞大。”据说现在的诗歌网站有上万家,民间诗刊现在也处于一个非常旺盛的时期。“可能你身边的年轻人,下班后就在家里写诗”。李少君参加过许多地方的青年诗人活动,比如广东省的青年诗人代表就有200多个,而这还是从很多人中选出来的。

  李少君同时表示,目前诗歌发展的地方化、流派化也很明显:“诗人遍地开花,各种各样的诗派林立,各种诗歌主张都有。这样当然会有良莠不齐,但我的观点是,只有数量上去了,才能期待出现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事实上,也有很多在默默写作的优秀诗人,不同于那些热闹的诗派,他们不为公众知道,但是真正有前途。”

  B08版撰文:本报记者田志凌

  图:

  9月26日,诗人也夫的“狮人”

行为艺术:在公众看来,诗人们的许多言行更像是充满怪诞的一场闹剧。

  CFP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