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再演《哗变》,老戏如酒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6:36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去年,人艺复排经典老戏《屠夫》,七十多岁的朱旭等老演员使这部戏成为2005年人艺舞台的最亮点;今年国庆期间,人艺又复排了另一部与《屠夫》齐名的老戏《哗变》

  ★ 文/颜榴

  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哗变》有其真实的故事原型,那是二战末期在美国的一艘老式战舰“凯恩号”上发生的一次哗变事件,舰长被副手解职,后来美国军事法庭对此进行了审讯。原著的作者赫尔曼·沃克在事件发生的那段时间里正好在海军服役,他据此写成的小说《凯恩号哗变记》,获得了1952年的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两年后百老汇舞台上演了此剧,引起轰动。

  此剧走上中国舞台得益于中美建交十周年。1988年,英若诚翻译了这个剧本,并通过当年的美国大使夫人、作家包柏漪的协助,请来美国著名演员查尔顿·赫斯顿执导该戏。赫斯顿时任美国电影学院院长,他主演的《宾虚传》曾获多项奥斯卡奖。英若诚的译本,赫斯顿的导演,朱旭、任宝贤的主演,使得《哗变》一剧在北京、上海两地上演时赢得满堂喝彩,成为80年代北京人艺成功演出外国戏的一部典范之作。

  几乎每次外国戏由中国剧团搬演时都会引起人们的瞩目,但不管“经典”还是“名”剧,来到中国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受一次新的考验——从案头的剧本到舞台上的演出,这其间暗藏的距离总是比想像的还要大。

  《哗变》最精彩的是通过法庭的论辩过程,来层层揭示事件的复杂经过和人物个性的矛盾之处。由于此剧将逻辑和戏剧性高度的融合,使观者在两个多小时以前和两小时之后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里既有法官与检察官质询证人那一套符合法律程序的严谨,又有被告律师引诱原告一步步掉入对已不利陷阱的诡辩技巧。而作为律师的格林渥,既有为被告做无罪推定的职责本分,又承受着同情原告的良心愧疚感。

  时隔多年,这样一台美国军事法庭审判的戏复演时,它的可看性显得更强了。观众对于生活中法与理、情与法的悖谬,以及精神病学、心理分析的了解和体验,都比20年前要深入许多。

  这个戏的看点是,各个角色都有充足的戏份,舞台正中高高架起的一把椅子,原告、被告以及诸多的证人都不得不坐在上面,直面观众来接受律师的提问,他们的谈吐、表情、举手投足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无一丝一毫的喘息之机。

  这种安排是沿用了当年赫斯顿导演的手笔,其实是有些冒险的——演员若不够“生活”,在舞台上极易捉襟见肘。两位主演不负众望:魁格最初出庭时泰然自若,后来的歇斯底里使人不寒而栗。冯远征饰演的魁格演绎了他潜在的癫狂,而他海军服役过程中的光辉履历更让人心生怜悯。吴刚扮演的犹太律师巧舌如簧,内心里却也充满矛盾。

  而其他作为证人的海军军官们也都比较到位,在没有太多动作可以发挥的情形下,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通过台词去建立角色的可信度。难得的是,在这个外国戏里,清一色的男演员们获得了一种鲜有的集体的激情,或许是仅依靠语言的表演激发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去和自己较劲、和同行“抢戏”。

  在这种角逐中我们看到了某种暗含的舞台法则,那正是北京人艺最宝贵的特色之一——话剧演出的整体性。这批中生代演员中,虽然少有影视明星,却更见舞台剧功力。

  在什么样的时代气氛里上演什么样的外国戏,以及外国戏如何与中国的观众发生理智与情感上的沟通,这始终是一个难题。诸多票房遭冷遇的外国戏似已证明,外国经典剧或者获奖剧往往与中国人的生活过于隔膜,简单搬来并不太适合国人的口味。

  但是,如去年上演的《屠夫》一样,《哗变》也是复排戏,它提醒我们,近20年前北京人艺对外国剧本的拣选和提炼的标杆仍有可玩味之处,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人艺这种样式的外国戏不失为中国主流戏剧的一个保留范本。★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