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我的时评观--写在出刊一周年之际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6:03 三秦都市报

  编者按:今天是本报改版暨《今日观点》栏目出刊一周年的日子。我们特别约请了活跃在国内时评圈的八位时评作者用最简短的文字谈谈他们的时评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像关注新闻一样关注时评,同时希望时评家们能够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思考。

  □贺万鑫

  进入十月份以来,为一岁的《今日观点》写点什么的想法,有好几次让我夜不能寐。坦率地说,我拒绝用平淡和老套的文字组合,套用常见的几近于发霉的那种工作总结格式,先肯定再找出某些问题,继而展望辉煌之类的将来。然而我知道,也该为她说点什么了。

  在中国的纸媒铺天盖地地精心侍弄时评栏目的当下,我们发现,是正在进步的社会为时评的繁荣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广袤土壤,也就是说,时评是时代的产物。时评在诞生之初就埋葬了散见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某些虚伪,容不得亵渎责任的违背文明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法纪约束的行为,在这里,民意被虔诚地敬为上宾。

  这应该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时评的要求。在我的眼里,时下活跃的时评作者身上,无疑秉承了中国

传统文化旗手人物的特质:理想化和责任感,他们在四处捕捉一个文明社会里的不和谐音符,继而将这些另类音符置于x光机下展开无情的透视,以期为切割五花八门的病灶支招。梵·高说:为了画出这样的(优秀的、不朽的)作品,我必须看不起别的作品。时评作者们的共同心声当然是这样的: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向不和谐开刀。

  有的人总是简单地粗暴地以为,透过x光机观察社会的时评,总是一眼盯住“骨头上”的毛病,被盯者会有一种浑身不自在的感觉,比如裸奔的感觉,因此就有了畏惧时评和鞭伐时评的理由。这就好比照镜子,不愿意照镜子的人大概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这人真的很丑,与生俱来的丑;二呢,这人原本不丑,因为某些见不得人的恶念把自己弄丑了,不愿意照或者不敢照。

  然而时评旺盛的生命力竟至于现今是如此的繁荣了。这是社会个体的幸事,更是一个正在进步的社会的幸事。《今日观点》绝没有肤浅地跟风凑热闹的念头,她的诞生并过去的一年,是实实在在将社会转型期媒体的责任,紧紧地抓在手里了。

  说到底,《今日观点》及天下时评,是怀揣了一种希望的。固然“旧希望总有使新希望妥协的好办法,而它(旧希望)是决不妥协的”,这就明白无误地告知天下时评:任重而道远。

  基于对一种备受广泛关注的生命的敬重,在《今日观点》一岁生日时,拙笔成文,是为记。

  一种思考必须进行 一种声音必须抵达

  □张念贻

  今天是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去世70周年的日子,今天也是我们《今日观点》出刊一周年的日子。不是特设是巧合。

  我们选择了在《今日观点》出刊一周年的时候,把这些在过去一年里与我们一起出现在报纸上的熟悉的名字和隐藏在名字背后的陌生的面孔组合在一起,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们坚毅的目光和来自他们心底的声音。

  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思想者又是请命者,他们有着敏锐的神经又有着呐喊的喉咙。他们感伤万千世事且又心系社稷苍生。也许他们的发言是热烈的,但思考却是冷静的;也许他们的姿态是愤怒的,但内心却是慈爱的,正像徐迅雷先生在今天的文章里所提到鲁迅,“横眉带怒,俯首含情”,我们深信这些保存了“鲁迅精神”时常愤怒的论者,在他们激扬的文字背后有着出奇的冷静和博大的爱意。因此,我们对于他们,无论是基于哪个层面的表达,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实践价值和公众思考价值,我们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新闻有止境,思考无止境。新闻无法抵达的时候,思考却可以进行。我们看中思考后的声音,因为这种声音的存在,新闻背后的一切虚假丑恶才因此战栗,一切麻木神经才因此震撼。

  这是一种必须进行的思考和一种必须抵达的声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种经过思考后的声音平静地抵达。

  ◎盛大林 38岁

  河南郑州 编辑

  1993年开始言论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8-2《城管打城管显现“利益分配割据化”》

  2006-8-18《反对字典有“鸡”疑似“掩耳盗铃”》

  时评当然要为民代言,但也不能只充当“传声筒”。当老百姓的呼声合情合理合法时,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地为民请命;但当老百姓的要求虽然正当但因认识水平不足或不够理智等原因而发出脱离实际、不合时势、药不对症的声音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条分缕析,认清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根本利益上为民代言。当然,这比简单地“为民代言”要困难得多,因为它更需要水平,也更需要勇气。

  ◎王石川26岁

  江苏南京 媒体评论员

  2005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5-12《正义的抗诉还是笨拙的喧闹?芽》

  2006-6-1《儿童节是成人最严峻的考卷》

  “‘和’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人人都可以说话。”作家张贤亮对“和谐社会”的妙解深得我心。窃以为,在一个公民发言的时代,人人都是评论员,给老百姓搭建一个想说话、能说话、敢说话的平台,善莫大焉。我期待《三秦都市报》评论版保持自己的优势,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并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郭松民

  北京 军人

  2003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3-22 《践行荣辱观要充分利用“耻感文化”》

  2006-5-16《从巨贪李友灿的“上帝”说起》

  为什么做时评?我个人的体会,主要是受一种强烈的情感的驱使。在我看来,憎爱分明,是一个有人格、有骨气、有原则的公民的基本特征,那些对什么事情都见怪不怪、圆滑世故、不动感情的老油条,是绝对写不出好时评的。

  ◎周明华 39岁

  四川成都 编辑兼评论员

  2004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6-19《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重要》

  2006-6-30《感佩李金华“一只眼审计”精神》

  2006-4-20《咬咬牙,沙尘暴真的就过去了?》

  一年前的昨日,仿佛在眼前。《三秦都市报》今日观点版像一名多思少年,一直为百姓的冷暖思考着。它用饱蘸良知的颗颗汉字,去点燃读者的心扉。在《今日观点》诞生的一年前,我靠敲击着吱呀的键盘,诉说着对世事的感悟。社会需要沉淀与反思,时评就像一根根刺向社会疲沓神径的银针,它需要坚守需要批判需要理性需要锐意!

  ◎陈一舟 34岁

  山东淄博 政工干部

  2003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4-13《“富人超生”背后的财富蛮横和制度失灵》

  2006-4-20 《社会调查不能沦为“窥私报告”》

  新闻时评的存在和发展,是现代媒体传递真知、弘扬正义责任强化的体现,也给公民面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个体表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思想平台。时评的真正价值在于,媒体的责任感与公民的责任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共同起到弘扬正义、社会监督的强大作用。在此,感谢《三秦都市报》今日观点版一年来对我的鼓励,也祝愿它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越办越好。

  ◎魏青 33岁

  陕西西安 职业时评人

  2003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3-17《“欧典神话”轰然倒塌羞辱了谁?》

  2006-1-3 《还有多少城市需要征春联》

  医生诊治患者疾患,时评诊治社会疾患,时评者仿佛就是社会医生,诟病社会弊端,褒扬社会美好和先进,建言社会智慧。

  更多的时候,时评就像很苦的良药,虽然让人难受,但是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却需要,这是时评者体现的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写时评很累,没有写时评的时候也在思考时评;写时评不能发家,但是写时评让我的思想变得睿智起来,充实起来,宽容起来,理性起来,相对来说我们比其他人更多拥有的是思想精神财富,可能这样的思想不论是对于人还是社会更有进步意义。

  ◎叶祝颐 33岁

  湖北武汉 教师

  2004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6-5-18《成人式汉服谁来埋单?》

  2006-7-20《“农民工不知啥是防暑”不是笑话》

  我认为,时评主要是公众表达观点的平台。时评不同于杂文,因为时评的时效性很强。时评也不是论文。所以我认为时评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事,普通公众也应该有表达观点的机会与平台。感谢《今日观点》栏目给了我们普通作者表达的平台。都市类报纸的时评尤其应该注重题材贴近百姓,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文风活泼,使得时评更加鲜活、更富吸引力、让百姓喜闻乐见。

  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本身的解读,时评重在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一篇好的时评应该是新闻的延伸与扩展。时评可以批评,但时评不仅只是道德口水,而应该针对问题谈见解,引人思考。为决策者、执行者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对策。

  ◎苑广阔

  广西桂林 机关职员

  2005年开始时评写作

  本报刊发作品存目

  2005-12-22 《给民工送贺卡 不如来点实在的》

  2006-2-14《局长撞死人何来“严重保密性”?》

  我写作时评一年有余,和《三秦都市报》开办时评栏目的时间差不多。我对时评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写时评是很累的,二是时评是有力量的。说写时评累,主要体现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但要翻阅报纸、浏览网页,而且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还要查阅各种资料,相比于其他文体,确实很累;说它有用,是因为时评是发自民间的呼喊,代表民间的声音。当文章中的当事人或部门、集体因为看了时评而有所触动、纠正、改进的时候,这是令人欣慰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