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左手温热 右手微凉 鲁迅是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6:2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本报调查显示

  鲁迅:知道的人多,读的人少

  本报10月16日推出有关鲁迅的小调查,收到了不少热心读者的回复。所有参与短信中回复的读者都表示,自己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70%左右的读者反映,只是在上中学时读过鲁迅的课文,工作后“几乎不读鲁迅的书”了。23%读者称,自己现在仍然读鲁迅的作品。而有关最熟悉的人物一栏,选择阿Q的最多,其次是祥林嫂和孔乙己。手机号码为139××××0975的读者说:“鲁迅在现在也像一个麦田守望者,照顾着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家园。”这种看法比较有代表性。日前,鲁迅之子周海婴表示,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就算不喜欢也没关系,必须给青年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成风)

  1936年,70年前的今天,鲁迅在上海逝世,年仅55岁,举国悲痛,万人扶棺

  2006年,7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各地,纸上网上,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网上纪念馆,短短数日,留言已达几十页

  70年过去了,鲁迅对我们依然新鲜,依然有很多谜;依然尖锐,依然深受青年欢迎;依然深厚,依然以自己的方式照看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的纪念,不是为了忘却

  纪念

  70年,纪念不是为了忘却

  今日是鲁迅逝世70周年纪念日。昨日,记者获悉,北京、上海及绍兴等地分别举行各种活动纪念文化巨人。更有无数的年轻人在网上留言,自发地用这一新颖方式表达纪念。

  据介绍,绍兴召开了为期三天的“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12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参与这次研讨会。据介绍,除大陆的鲁迅研究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

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35位专家学者。此外,总投资10亿元的“鲁迅故里”保护规划已完成一、二期工程,保护面积达到51.57公顷,部分新景点开始试开放;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今日上午将举办一场纪念大会,邵燕祥、蓝英年、王得后、陈丹青、莫言等学者和作家,将参加学术研讨会,探讨鲁迅精神;而上海鲁迅博物馆将开展“永远的民族魂:鲁迅丧遗文物展览”,展出鲁迅去世的时候留下来的签名、挽联等。此外,深圳、广州等地的各种小型的讨论会也在纷纷举行。

  同时,另一块如火如荼的纪念活动在网上展开。不少网站专门开辟了鲁迅纪念专区,供网民自发上网表达怀念之情。记者在鲁迅纪念馆官方网站看到,网友在线投递的鲜花占了好几个页面。其中,网友以年轻人为主,最小的不过是十多岁的小学生。此外,不少人在自己的博客上撰写文章纪念鲁迅先生。(彭骥)

  悬案

  70年,鲁迅仍是一个谜

  鲁迅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是直到今天,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谜团。

  兄弟反目:为钱还是为情?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决裂,可以是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谜案之一。

  事情发生在1923年7月18日。那一天,周作人写了一封绝交信,19日上午交给鲁迅,此信大意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在可怜的人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关于这次决裂,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经济”说: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持家“挥金如土”(周建人语),鲁迅对此不满,羽太信子认为鲁迅有私蓄,后因此愈演愈烈而反目,周作人站在妻子一边。另一种则是“听信谗言”说:即有谣言说鲁迅与周作人之妻有情爱纠葛,周作人听信谗言因此反目。后一种解释在材料上没有任何依据。(成风)

  婚姻之谜:为何没有拒绝包办婚姻?

  鲁迅先生一生有两次婚姻。一次是名义上的婚姻,一次是实质的婚姻。

  名义上婚姻是与朱安的婚姻。这次婚姻可以说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的,给鲁迅和朱安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那为什么思想先进的鲁迅,没有像郭沫若等人一样,拒绝这次婚姻呢?鲁迅的选择,我们猜想不外乎如下原因:一、安慰他母亲,鲁迅认为朱安是母亲给自己礼物,不能拒绝;二、就算拒绝或出走,鲁迅认为也改变不了事实,而且朱安本身是旧社会的妇女,出走,对她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实质婚姻是与许广平,这是一个师生恋,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对鲁迅崇拜之极,主动写信追求鲁迅。缺乏真爱的鲁迅虽然百般努力,还是没有抵挡住许广平烈焰般的感情。后来,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朱安与鲁迅母亲在北京生活。鲁迅定期往北京寄生活费。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仍定期寄钱给朱安女士。(成风)

  死因之谜:鲁迅死于误诊?

  鲁迅的死因一直都是争论焦点。一般认为,鲁迅死于结核病,甚至有人怀疑是日本间谍“下毒”。周海婴在谈及父亲的死因时,认为是日本医生须藤的误诊:“这个须藤医生,他有时到我们家里看病,都把我父亲的病症当成是胃病、消化不良。但父亲那时候出现肋膜积水,这是一种结核的表现,却一直没有被诊断出来,一直到美国医生诊断出来以后,父亲才去拍X光片,之后抽积水。现在说来,这至少是个延误。”据东方电视台《可凡倾听》

  困惑

  中学生:闰土为啥不多种西瓜?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对鲁迅的了解和阅读,仍然停留在中学语文的水平。可以说,中学语文老师的讲授,决定了中国人对鲁迅的认识。那么,现在中学的师生们是如何理解鲁迅的?本报记者日前就此走访了成都市部分中学的师生。

  现在城里的孩子,已经很难理解鲁迅笔下的上个世纪初农村的生活。例如《故乡》中的闰土,在小学课本中就选了少年闰土一节,充满童趣的生活也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在中学重学《故乡》全文时,面对教科书上的中心思想:旧社会的阶级压迫导致了闰土的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孩子们就很难理解。在一次课堂讨论时,一个学生站出来问:西瓜那么贵,闰土为什么不多种些西瓜拿去卖?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新一代,发出这样的疑问也是理所当然的。而要真正理解闰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农村经济,显然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能力。在学习《祝福》一课时,教科书上注明,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理解,他们认为祥林嫂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一个学生甚至在作业中说:“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完全是自找的,她怎么不改嫁呢?”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自立自强,自己掌握命运。不要说封建礼教,就是包办婚姻,也离他们太遥远了。

  走访中,不少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可以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喜欢和追求时尚已是大势所趋。很多孩子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很深。去年,上海的教学改革,就因为把周杰伦的歌词收入课本而引起很大的争议。有意思的是,在回答是否喜欢鲁迅时,绝大多数女生表示不喜欢鲁迅,也不喜欢教材中鲁迅的文章,而表示喜欢鲁迅的,多是一些被老师称为“有思想”的男孩子。

  石室中学的赵老师教高中语文已经十多年,她告诉记者,现在教学中已经很少向学生强调“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老师们会向学生讲鲁迅普通人的一面,甚至会讲鲁迅与朱安和许广平的故事。学生们显然也更喜欢这个生活化的鲁迅。(张丰)

  争议

  70年错位又相逢 70年误读又相知

  这七十年,每一个时期对鲁迅都有些争议,都有一些热点的一些话题。看鲁迅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和鲁迅不断地错位又不断地相逢,不断地误读又不断相知的历史。

  一般的人在描述鲁迅的时候,常把鲁迅当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中心,这完全是错误的。鲁迅当时不是流行色里的,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他是被后人叙述为主流的了。当时的主流是胡适他们这些人,是大学教授是校长是那些名流。鲁迅当时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他被国民党所通缉。

  鲁迅认为自己是黑暗的,是残缺的,而且他对自己不自信。他认为自己身上有一种远古的中国文化的鬼魂在里面。他又知道这种东西不好,但是他又去不掉。他怎么办。他和它不断地搏斗,不断地周旋,他要驱逐身上的鬼气。他写了阿Q,写了孔乙己,写了祥林嫂。这些东西,几千年来作家们没有写过这样的人物。苦难、有限、人的那种卑怯,人的内心的那种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压抑在内心里无序的东西,他给焕发出来调换出来。在上海,左翼文化、戏剧、电影,鲁迅是不看的,他看美国的休闲片,什么西部片,或者是非洲的猎奇片。他喜欢那种心性的自然的流淌,不是精巧的而是粗拙的。

  很多年轻人说鲁迅骂人很苛刻,但是鲁迅骂过的人都是一些社会贤达、雅士、士大夫,那些悠然自得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文人。他保护的,他喜欢的都是那些被流放的或者是被打压,或者说很穷困的人。

  七十年过去,我们看上世纪三十年代二十年代,那些论战,对手们的文章,现在还能重新再读吗?只能作为笑料和笑谈。但鲁迅的文章依然在启发着我们。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接受《凤凰卫视》采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