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重拍“红楼”质疑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11:00 今晚报

  1987年,中国首部根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录制的电视剧风靡华夏大地。20年后,重拍《红楼梦》的新闻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电视剧,全球海选演员,亿元打造豪华版《红楼梦》……一时间争论四起,众说纷纭。人们最大的担心是:新版《红楼梦》能超越八七版《红楼梦》吗?

  记者:今年,娱乐圈热点不多,平淡无奇,而夏末秋初,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
计划浮出水面,才掀起一片不大不小的涟漪。我听到这一消息的最初反应是:八七版《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改编最成功的一部电视剧。20年间,它在央视和全国各地方台重播500多遍,早已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何必要重拍呢?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前车之鉴是:电视版《红楼梦》播出不久,北影名导谢铁骊便投拍了多部集电影《红楼梦》,虽启用大量名演员,但无论艺术成就还是社会影响均不敌电视版《红楼梦》。

  一般说,重拍文学经典必须有对作品主题的全新演绎,或在艺术上有重大突破的信心和把握,方可实施。我倒觉得,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剧,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孙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镜头,与今日好莱坞大片的电脑特技无法相比,似有重拍之必要。已经成为经典的电视剧《红楼梦》重拍的理由则很不充分。

  不错,经典重拍几乎已成为国际影坛的“惯例”,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都多次被不同国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导演搬上银幕,每次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但以我国的国情和影视界的现状,是否有能力和条件重拍经典,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春生,你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

  张春生: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消息披露后,持反对意见者人数众多,言辞尖刻。简单归纳有四个不赞成重拍的理由:一是认为《红楼梦》“内涵那么高,被糟蹋了可惜”,“别拿经典开涮”;二是觉得王扶林版的电视剧再现了原著,且拍得认真,现在又拍,“怎么拍都不对味”;三是感到重拍“画蛇添足”,还不如细细读小说,延续原著的魅力;四是干脆指出目前条件不成熟,演员难选,导演难定,剧本难写。尽管上述议论有不少感慨和愤愤之词,并压抑了对重拍赞成的声音,但在思想深处却显示出民众文化意识的提高及对《红楼梦》的喜欢和爱护。

  实际上,重拍是一种重要艺术实践,是俄罗斯影视的一种传承、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一种风格、英国影业复苏的一种途径。甚至,它们已有了以重拍再振艺术雄风,让银屏大放异彩的成功经验。远的不讲,仅是《红磨坊》的重拍,就让我们懂得了英国艺术的严谨,法国艺术的浪漫。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多次再上影视,更把美国、欧洲对情爱心历的解读,多元而深入地传递出来。文艺史上,如果没有《战争与和平》的几次重拍,就缺乏对俄罗斯文学的再认识;没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几次重拍,就对苏俄“二战”作品少了延伸性的再理解。可见重拍本身不但无可厚非,还需要格外关注并积极实践。

  但问题恰恰也在这里。在当下我们的文化环境里,重拍仿佛已成为遥远的期盼和难遇的奢望。像和重拍有“血缘关系”的改编,无论是电视剧《沙家浜》,还是《林海雪原》,都有令人难以接受之处。对经典之作的“注水”和理解的浅薄,使人们有理由认为,今天的影视在整体上还缺少文化的深刻和审美的创造。

  重拍《红楼梦》据说要尊重原著在流传中的完整性,让高鹗的后40回得以展示。然而要50集之多,就有注水之嫌。何况宣传的规模大于拍摄实践,就折射出某种急功近利。这会导致草率。《水浒》电视剧,有味道的还是山东台拍的那一版,由鲍国安出演宋江。《西游记》虽非重拍,但续集也不如前20集。可见重拍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尤其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成熟。

  记者:你说得很对,重拍经典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在这些条件中,我以为最关键的是当前的文化环境和创作心态。《红楼梦》不是一般文学作品,它那“封建社会百科全书”般的丰厚文化内涵,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是需要集当代红学家、文学家和影视艺术家的集体智慧,潜心钻研,方可解读和再现的。它不同于一般娱乐片,不同于“戏说”剧,它的整个创作过程是对我们当前艺术创作总体水准的一次大检阅,能否过关不是没有疑问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王扶林拍《红楼梦》时,艺术家的创作心态还不像现在这样浮躁,电视剧也尚未走向市场化,因而可以一门心思地进行艺术创作。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氛围吗?即使有,恐怕也淡薄多了。还有演员。我们还能选到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这样与人们心目中的宝、黛和凤姐如此贴近的人物形象吗?大轰大嗡,更似造势的“海选”,再加上各类大赛中屡见不鲜的“暗箱操作”,不能不令人怀疑演员遴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社会风气不好,艺术创作也难以纯粹。

  张春生:这是客观现实。我们的重拍常以市场效益为目的,并把其视为比原创艺术品容易操作的一种手段。于是,深刻的艺术追求变成了简单的傍名著以取利的行为。《红楼梦》的影响力、文化积淀及潜在的欣赏空间,都被认为是能扩大利润的平台。显然,这种气氛下的重拍,这种思维中的重拍,这种艺术着眼点中的重拍,会削弱重拍的文化价值,多少带有世俗气和时尚化。艺术行为有时是需要“圣之时者也”的,但不能只着眼在“快餐”,而忽视“大餐”。艺术的快餐化,会令重拍成为“速食面”。这样一来,名著的改编和重拍就由开掘艺术魅力蜕变为切割原著,生产出艺术的俗物。所以网络的帖子中,有“重拍《红楼梦》不是传播经典,而是拿经典开涮”的激愤之语。开涮一,炒作。仅仅是“海选”演员,就有广告大于实际艺术创作的味道;开涮二,没准谱,凑热闹。一会儿是李宇春演贾宝玉,一会儿传陈凯歌要导演,显得涮味十足。而雷声大雨点小的背后,是对《红楼梦》的一种损毁和伤害。

  名著的重拍首先要找到文化的基点和艺术的张力,需要认真地准备与整合,决非小贩的自夸叫卖和旧房修缮的外化粉刷。其次,名著的改编重拍需要鲜活而隽永的创造力。当初王扶林拍同名电视剧,主要是彰显小说前80回的全貌及以脂砚斋的批注恢复所谓曹雪芹笔意的悲剧结局。尽管有争论,但他坚持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而今天对《红楼梦》的重拍,虽准备以现有的120回小说为基础,但却讲不出更为充实更为独特的艺术预案,只是像一般的搭班拍戏,这不仅不够谨慎,而且也对重拍底气不足。再其次,对《红楼梦》的重拍,应当是今天电视剧艺术最集中最高端的体现,要能把相关的精英招至麾下。可眼下这一要求实现起来很难,能真正静下心来潜心艺术创作的队伍还须时日才能成熟。演员的文学修养如何积累也是问题,一方面浮躁已成痼疾,另一方面加速培训只能是效果不佳的“临时抱佛脚”。何况红学研究至今已变成了“显学”,不少人是在哗众取宠或走左道旁门,真正从艺术本身和小说意境完整地深入开掘《红楼梦》真谛的,反倒成了天籁之声。因此,以眼下的“乱说”去指导重拍,便有点进了八卦阵找不着北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现在重拍很难有当时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态和对古代小说名著的虔诚,更少了作为事业去追求的艺术定力。尽管今天的编导演职员比过去更为聪明敏锐能干,艺术细胞也多了不少,但对文化的取向却常常是物质的、欲望的、短期行为的。把古代文化和前人的艺术精华当做一种提高收视率,或者是为吸引眼球的“操作要素”,换句话说,是为着借此取得投入产出的最佳值,重拍《红楼梦》恐怕有商业操作之嫌。

  记者:说了这么多,但愿不是杞人忧天。我也注意到,新版《红楼梦》制片人韩三平、导演胡玫(他们都是当今影视界的实力派人物),对未来作品的预期是充满信心又实事求是的。他们希望新版《红楼梦》既非对八七版《红楼梦》的重复,也不是对八七版《红楼梦》的颠覆,这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因为“重复”毫无意义,“颠覆”也不可能。

  张春生:应当承认,王扶林的《红楼梦》也有败笔:过多地让镜头去表现红学家的主张,走进了考据的窄胡同,什么“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什么“宝玉送探春出海遭遇海盗”等等,更把“黛玉焚稿”的精彩描绘,陷入了对后40回《红楼梦》的贬斥之中。这里面既有当时的时代烙印,也有如何对待小说《红楼梦》艺术传承的问题。

  总之,重拍要坚持慎字当头,不拍则已,拍出来就要产生较大影响。慎重不是小脚女人走路,也不应犹抱琵琶半遮面。慎重是为了艺术的厚积薄发,为了让改编真正推动影视艺术。我认为,《红楼梦》的重拍一要充分的文化准备;二是既尊重原著又应出新;三要拍出气韵,推出精品,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作。能否做到这些,我们将拭目以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