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纪录片商业化引发争议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9:00 解放日报

  《圆明园》发行已超过一百个拷贝

  纪录片商业化引发争议

  本报见习记者 韩 璟

  作为“十月金秋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月”的重点影片,纪录片《圆明园》以超过100个拷贝的商业片发行规模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记者昨天从发行方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了解到,《圆明园》上映一周加上之前点映的票房目前已超过了370多万。伴随着纪录片走向市场化,大量制作新手法、营销新模式被引入,由此也引发了有关纪录片商业化的争议。

  小众纪录片走向大众

  不少观众认为“纪录片比较枯燥,花钱进影院看的兴趣不大。”国产纪录片制作理念的落后导致了大量观众的流失。近年来,靠票房赢利的国产纪录片只有《较量》和《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少数几部低成本的政治纪录片。但与《华氏9·11》、《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风靡全球的国外纪录片相比,中国纪录片对市场的开掘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何让小众化的纪录片走向大众,成为国产纪录片的新课题。

  《圆明园》总导演薛继军直言不讳地说,纪录片的性质决定了影片的娱乐性比不上故事片,从创作者本身说,如果再不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又怎能赢得市场?的确,如果纪录片不走向大众,制作再精良也会逐渐蜕变为没有生命力的“化石”。正是在制作理念的转变下,《圆明园》的故事片手法和三维动画技术成为破开市场坚冰的“利器”。

  市场化应通俗不媚俗

  在投资运作上,过去的纪录片往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很少考虑市场回报和经济效益,形成了拍片不赚钱、观众不爱看的怪圈。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森说,《较量》和《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市场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包装营销的成功。现在的纪录片渐渐有了市场意识,但还缺乏专门的营销机构和手段。而《圆明园》在策划前期就瞄准了市场。发行方投入大量拷贝,并借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经验,用提前点映来打造口碑。

  但另一方面,《圆明园》所带来的纪录片商业化潮流也引起了专家的质疑:多渠道融资的《圆明园》面临着收回成本的压力,必须讨好观众、迎合市场,但一味取悦观众是否会让纪录片彻底娱乐化、失去原有的创作品格?专家的担心并非杞人之忧,长期忽视经济效益的纪录片一旦走向市场,面临票房的巨大压力,很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对此,薛继军表示,纪录片的娱乐性也有边界,不能任意编造或偷梁换柱,就像我们走的路一样,两边有栏杆围着,这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纪录片走市场化应该通俗而不媚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