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由辽沈晚报与沈阳新华书店联合主办的“阎崇年读者见面会”在本报QQ吧举行,刚刚赶到沈阳的阎崇年只喝了些豆浆便赶到本报与读者见面。
在近一个小时的访谈过程中,72岁的阎崇年侃侃而谈,对学术、对自己都做了完全的坦白:承认自己成名唯一的好处是“心灵感受到了震撼”;做《百家讲坛》如履薄冰;否认炮轰易中天……
【关于历史】
历史学是阎崇年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72岁的他已经悠游其中50年,而《百家讲坛》则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
当年写书只卖出136本
辽沈晚报:2004年让很多人开始认识您,是《百家讲坛》改变了您?
阎崇年:只是改变之一。我今年72岁,每天都在忙,原来是忙着写论文、专著,现在忙的方面更多一些,通过电视把历史知识传播出去。
辽沈晚报:这些改变也体现在你出书上吧?您的上本书《正说清朝十二帝》已经卖出了40万本,《百家讲坛》以前恐怕没有这么大的销量。
阎崇年:你恐怕想不到那么少。曾有一本书总共印了200本,后来剩了59本,算上出版商给我的5本,应该只卖出了136本。
(中华书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书《明亡清兴六十年》首印20万,现已基本售罄,而《正说清朝十二帝》已经重印了18次。)
我是个学者,一直不停地学
辽沈晚报:研究历史这么久,历史在您心里是怎么定义的?现在您的名衔很多,您觉得哪个是最合适的?
阎崇年:我说不要想得太复杂,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从我看来,历史不外是传承和研究。传承就是让后来的人知道以前都发生了什么事;研究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真假各种说法,要弄明白。归根到底是要传承。
在电视上讲课和在大学讲课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传授的人更多。有人调查过,我讲课时最多有5700万人在听,这样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机会,把自己的知识告诉别人。
我呢,说是历史学者比较恰当,“者”就是“的人”,历史学者就是一直在学历史的人(大笑)。现在不管是坐火车、飞机,我都要看书,研究,没有一天停下来的。
讲史和说书不能混淆
辽沈晚报: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讲史”流行了,连研究历史的人都浮躁了,认为都讲史,也就不用再深入学了,只管听“讲史”就好了。
阎崇年:这种说法好象是把说书与讲史混淆了。评书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虚构。而讲史必须以史实为基础,容不得半点虚假。讲史的时候也需要细节、故事,我曾经讲过一个历史大笑柄,但是这种效果是附带的,还是要讲真实的历史。
做《百家讲坛》时,我每讲都要核实史料,查清来源,然后把所有的材料融会贯通。刚才说到有那么多观众,我没有自得之心,而是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我曾经有两句话形容,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是这个心情。
【关于同行】
不久前网上传言称阎崇年炮轰易中天,并称自己的收视率要高过易中天。易中天也成了采访中绕不开的话题。
不可能炮轰易中天
辽沈晚报:10月初网上有消息说您炮轰易中天,你知道这事吗?
阎崇年:不可能有这事,我没有炮轰过易中天。我和你说件事你就明白了。前段时间一家电视台有个栏目找我,让我去做一期节目,内容是评价一下易中天,我说我没时间去。后来那栏目又说,那就评价一下他的好吧。我还是没去。你想啊,我们俩都在一个平台上,我去说他的好,那不是成了互相吹捧嘛;去说他坏?那是踩人家,我做不出这种事。我和易中天是同行,在做着同样的工作,我不可能炮轰他(笑)。
争议少是因为出错少
辽沈晚报:现在从网络上的评论来看,您的争议要小于易中天和纪连海,您怎么看这个情况?
阎崇年:我今年72岁,研究历史50年,从事清史研究42年,这些东西基本都融化到了血液中。好比京剧,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句,天天都练,哪有不熟的道理。历史知识也是这个道理,每天都在看,研究,一辈子都在研究那十几年的事。
每集之前我都准备史料,试讲,保证史实方面少出一点儿问题。不过即使是这样也难免出错,我上本书重印了18次,每次都能挑出一两个错,只能尽力去避免。
上次不少观众反映我读错字,把“刽(gui)子手”读成了“快(kuai)子手”,我承认这个错误。有时候习惯养成了就不好改,现在也是努力在改。
【关于自己】
每天吃饭不超过10元
辽沈晚报:您的讲座每集能拿到多少报酬?名气大了之后有增加吗?
阎崇年:(笑)不仅没有增加,还减少了。之前是每集1000元,扣掉税还剩970元,现在只剩960元;今年打车也涨价了,算起来比去年要少。
辽沈晚报:那您写书方面的收入增加了吗?好象有人专门给您算过?
阎崇年:肯定增加了,不过我没有算过,家人也没算过,都是出版社扣掉税给我转到账户里。其实即使收入增加了,对我的生活也没有太大改变。我每天早上喝牛奶,吃片面包,中午来碗面条,晚上喝两碗粥,加起来不到10元钱。
辽沈晚报:这就是一个百万富翁的幸福生活吧?
阎崇年:(笑)我觉得名不能追,利不能逐,如果追名逐利,反倒可能得不到。做人要名实相符,最好是实要大于名,否则就容易吃亏。
辽沈晚报:好象您有段时间过得非常窘迫,连烟都抽不起了。
阎崇年:那时候刚工作,赚几十块钱,给了双方父母就没剩几个钱,每个月要拿出10块钱买书。后来实在没钱就把烟戒了,接着又把酒戒了,后来出去吃饭倒好,不喝酒不抽烟了。
(结果这个习惯阎崇年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即使他现在有钱了。)
“粉丝”让我感动
阎崇年言语之间不愿意承认电视对自己的改变,尽管在他新书的封面上有一句“学者使电视深刻”。不过他承认,自己成名后最大的感受是“心灵的震撼”。
有一次他到国外去,碰到了一个中国人,那个人立即冲到了他面前:“阎老师吧,阿拉上海人。”当时阎崇年格外地欣慰,他告诉记者,这是一种享受。
而有一次他去外地签售,一对夫妇抱着3个月大的孩子,让他把孩子的名字也签上,他有点儿纳闷,这么小的孩子要签名干什么。原来,孩子妈妈在怀孕的时候,一直都在看阎崇年的讲座。
“当时她对我说,阎老师,孩子受的胎教就是您的讲座,现在我让您签上他的名字,就是让他懂事之后知道,要好好学习历史。”阎崇年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他拥有了小到3个月,大至90岁的“粉丝”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我成名的最大收获。”阎崇年说。
【题外】
《百家讲坛》唯一的坐讲人
阎崇年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唯一坐着讲课的人,说起这个,还有点儿小故事。
按照《百家讲坛》的规矩,所有人都要站着讲课,然而不少观众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要求阎崇年坐着讲课,原因是不想让他累着。
栏目组的人就和阎崇年商量,让他坐着讲,被阎崇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站着讲也没问题。没想到观众的电话越来越多,最后巨大的压力让中央电视台“强迫”阎崇年坐下讲课了。
阎崇年列出的明清十大印象深刻人物:
明:戚继光、于谦、海瑞、孙承宗、永乐大帝
清: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
首席记者 刘臣君
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