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互动文本时代来临宣告传统文学已死? 诗人叶匡政的博客文章引发激烈争论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0:29 南方都市报

  叶匡政

  文学死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重新获得了创造自己文本的权利!我们不再允许任何人把我们的文本,放在那个虚伪的、僵死的文学秩序中去角逐……

  周瑟瑟

  电子媒介来势汹汹,但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不会因此而结束,文学始终会凌驾于这些数字工具之上。文学本身,文学的精神内涵永远不会消失。

  本报讯(记者田志凌)诗人叶匡政近日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一文,声称传统的文学已经腐朽,短信、博客等电子文本将彻底取代文学。这一说法引发了诸多文学界人士的热烈争论,而叶匡政10月27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个研讨会上当场宣读了这篇文章,现场就遭到诗人周瑟瑟等人的反驳,认为他是故作惊人之语,称“此举有哗众取宠之嫌”。但诗人赵丽华和林童则分别在自己的博客上赞同叶匡政的说法。

  叶匡政告诉记者,他的这个想法已经酝酿了两年多。他一直感到,追求文学性已经把文学逼到了死胡同。“在我们原来的观念中,一份生动的语文老师的教案、一段鲜活的网络聊天记录、一篇博客短文与回帖、一段漂亮的报纸专栏文字,都不是文学,不能进入研究者和文学史的视野。”

  叶匡政认为,一味追求所谓的文学性,会造成两个极端:一是不说人话,高深莫测让人看不懂;另一个则是出现像垃圾派、废话诗这样追求形式标新立异的文本。“赵丽华事件”正是促使他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

  “网络让我们回到原始部落时代,回到质朴单纯的文字和观念”,叶匡政说。文学最早出现就是为了表达,而经过神化之后现在已经成了被供在高高的殿堂上,与现实无关的东西。

  “文学死了,还在于现在的文学系统已经腐朽了”,叶匡政说,国家每年要花大笔钱养着各种文学机构和文学刊物,大学教授要花钱买版面才能发表文学研究论文。而这些研究成果对文学没有任何意义,文学从最初人们表达自己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养活一大批靠文学吃饭的职业作家、文学教授、批评家和文学编辑的饭碗。

  叶匡政认为,文学是印刷时代的娱乐品,是孤独的、单向的阅读,而网络的来临宣告了一个分享阅读的时代,博客、专栏、短信都将享有跟文学同样平等的待遇,从而,“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已经来临。”

  新浪:希望以此引发对文学的重估

  新浪博客的主编高晓岩告诉记者,他之前曾经和叶匡政聊天。叶匡政谈起自己对文学已死的看法,他感到很有价值,因此劝叶“把它写出来”。

  高晓岩说,之所以要做这个专题,与近一年多来文坛的种种事情有关。新浪博客先后做了“韩白之争”、“梨花体”和“诗人裸颂”等几个专题,“他们都显示,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文学和新文本之间的读者群已经出现了断裂。”

  在高晓岩看来,韩白之争显示了韩寒、郭敬明等人,从一出道就背离了传统文学的生产和评价体系。“梨花体”引发了大众对诗歌本质的质疑;“裸颂”事件则显示一些传统文学的人已经感到自己被时代抛弃,不甘心寂寞。不仅如此,网络已经主导了文学的出版和评论。每年的畅销书,越来越多由网络作品占据。

  “传统的文学生产和评价系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我们进行重新评估。”高晓岩说,希望这个话题能够引发更多人思考网络时代文学的问题。

  赞同:文学应该成为博物馆的东西

  赵丽华说:“文学已经不能够再感动和说服我们……很多精心架构的小说也远远赶不上生活本身更丰富和跌宕,它甚至就要被纪实文本和影视文本所取代,如同记景抒怀的

散文被时评、球评、乐评、影评及时尚随笔所取代,诗歌被歌词和手机短信所取代,
相声
被小品所取代……”

  赵丽华认为,文学是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正在变得越来越无力,它将退到它自己的角落里,和那些癖好

京剧的、昆曲的、芭蕾的、话剧的一样,退化到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诗人林童则将矛头指向当下的文学组织。“由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文学报刊及研究机构所构成的文学大军,不但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更为有害的是,他们故意将文学神圣化。于是,文学越来越走向了死胡同。”林童认为,文学死了,并非指文学样式不存在了,而是指它应该成为博物馆的东西。

  赵丽华和林童都认为,网络时代将带来新的文学形式。这种新文学将是“绝对不再受体裁的限制,而是各种文体的互动与融合。凡是能够写的,都可以成为文学的表达范围”。

  反对:文学及其精神永远不死

  “我承认电子媒介来势汹汹,但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不会因此而结束,文学始终会凌驾于这些数字工具之上。”诗人周瑟瑟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叶匡政的看法。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看法就是:文学是不会死的,网络时代文学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但文学本身,文学的精神内涵永远不会消失。

  周瑟瑟现在北京中关村从事IT业,他用自己身边新媒体IT人的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认识一个做网络投资的资本大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古书,要看最经典的文学名著,这老哥的搞法在网络投资圈里影响了好多人。我还有一个哥们、诗人、电影《芳香之旅》的制片人党争就把他的两个孩子送到国学馆读书。中关村与CBD的白领以看纯文学作品为荣,我公司的技术类员工居然比我还喜欢莫言。”周瑟瑟说,这些从事最先进媒介工作的人反而非常怀念传统经典,这说明商业文明的进步遗失了很多好东西,而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至于叶匡政抨击文学系统腐朽,周瑟瑟说:“作协和文学刊物如何,跟文学如何完全没有关系。我认识一些流浪作者,就是自己写作,没有加入作协,也没有到什么刊物发表。”周瑟瑟说,自己现在还写诗和小说。“作为一个有十多年诗龄、现在做文学出版的人,叶匡政说文学死了,会是发自内心的话吗?”

  诗人龙羽生则表示“互动与文本并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他举例说,盛唐时代,每一个人“不会吟诗也会诌”,从皇帝到平民,都能够口占一绝,可以认为那就是一个诗歌互动的时代。但是一部全唐诗,并没有留下张三李四的全部“互动文本”,还需要时间的“大浪淘沙”。“文学死了吗?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