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写作的自觉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9:28 黑龙江日报

  宋元

  《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何立伟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题材看起来陈旧,讲的是文革中的人和事,同何立伟好多年前写的小说的题材没有大的区别。还看得出来,小说的故事虽有虚构成分,但内中人物、环境、情节以至细节,无不真切到结实的程度,有很多应该就是作家的亲历。是亲历,因此也是埋在作家心里多年慢慢滋养出来的果实。在我看
来,正是这样一部过时题材的小说,很合适地表现了何立伟一贯的人生态度,和他对艺术的追求———证明时至今日,也还仍然有人在用艺术的而不是商业的目光,认真对待小说。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题材作为判断一部小说的最重要的标准,很多作家努力的方向,好像就是不断开拓小说题材的新领域,所以我们不时能听到谁谁谁又突破了什么禁区的好消息,这样下来的结果是,小说离文学越来越远,小说家越俎代庖地充当起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等等专门家的角色,仿佛写小说重要的不是需要艺术创造的能力,而是需要胆量。

  何立伟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十倍的信心,他看来不需要依靠题材的新奇去取得突破,《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就是这种信心的强烈表现。同时他也十倍的清醒,他从没有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感到为难,他琢磨的从来都是“怎样写”。他是真正懂得小说,并且能够自觉实践自己艺术追求的作家之一。对他以前的小说,他讲过这样的话:“我那一时期小说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境,二是语言。从这两个方面,我想让我的小说回到传统的审美精神,回到伟大的唐朝。”他希望自己在小说的文体和语言上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希望自己的小说饱含中国文学传统的神韵同文气,希望小说远不止是故事,希望自己的小说浸满诗情画意。这些,何立伟已经做到了,他用大量作品向我们证明了小说写法的多种可能性。换句话说,他不是用内容,而是用形式上的革新,创造了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全新的小说样式。事实上,我们今天读到的大量小说,即使是题材不同但大多数仍会给人雷同的面目,而只有在写法和形式上产生了革命性意义的小说,才会让我们震动继而牢牢地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相信《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那种会长久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何立伟除开在语言上继续保持自己独到的风格之外,我感觉他着力在小说的结构上作了崭新的探索。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和一个中心事件,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小说中蜂拥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人物,情节发展纠缠交错,起伏跌宕,结构成为这部小说在技术上的重要突破口。不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个最合适的结构,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得以大幅提升。是的,如果说何立伟以前的《小城无故事》一类小说的可读性,是建立在小说的诗意化的韵律上的话,那么《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可读性,更多的则是依靠对小说的用心结构所造成的既迷离又精致的阅读效果。这种效果帮助读者从始至终都保持了一份好奇,使得故事从始至终都保持了一种稍快的因此略显紧张的节奏,从而使得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似被一只神秘之手操控,让读者牵挂不已。我毫不怀疑,一定有许多读者会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此外,这部小说的语言其实也是有所实验和变革的,少了一点

唐诗宋词的优雅徐缓,多了几分短刃般的锋利,干脆而迅疾,仿佛夹带着风的声响。

  文学是个很难的行当,作家是份很难的职业,因为作家是人,古语早说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人难得有自知之明。而以写人为己任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一定最了解人的正是作家,因此作家通常最难得有自知之明。何立伟的小说之所以能不断有自觉的艺术上的创新,不断给读者带来新的惊喜,依我看就在于他恰好是极少数始终清醒的有自知之明的作家中的一个。他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先把自己搞清楚,再来写小说,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

  何立伟著/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一版/16.7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