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在当下书市,名人书已经是一块“弃之可惜,嚼之无味”的鸡肋。对出版人来说,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版资源。但另一方面,像当年《岁月随想》动辄发行百万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见多识广的读者早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出版社挖掘名人的眼光准、市场步子踏得准、名人效应使用得好,捣腾个20、30万册也能赚一把;弄不好,也会“湿手捏面粉”。
名人书曾是摇钱书
当年,赵忠祥的一本《岁月随想》创下的发行纪录,让出版界看到了名人书作为畅销书的潜质和市场。于是,名人书成了出版人眼中的“摇钱书”,各家出版社纷纷调动力量,变着法子找名人书。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书市的名人书随处可见: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体育明星姚明讲述《姚之道》;央视“东方时空”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分别推出《痛并快乐着》、《前沿故事》、《话筒前》和《不过如此》等等。有人开玩笑,出版社的手中有一份“黑名单”,央视凡能出书或有出书潜质的,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名人书以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和倪萍的《日子》最火,创下发行超过百万册的记录;其他名人书也能销个30、40万册,真正是“摇钱书”。
名人写书总动员
名人书的“生财有道”,诱惑着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往这条道上挤;而名人及其家人、朋友也看出这是件名利双收的好事,或自己操刀,或请人代笔,纷纷加入写书大军。比如,黄安抖露娱乐圈八卦秘闻的《谁搞垮了演艺事业》;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陈鲁豫写出了《心相约》;闾丘露薇也借助“美伊战争”出版了一本《我已出发》。还有名人身边人写的名人书:王蒙的妻子“介绍”《我的先生王蒙》,刘欢的妻子卢璐“坦言”《嫁给刘欢》,张咪的男友抛出了《张咪,我的性感女友》,葛优的母亲和妹妹也急急忙忙地《都赶上了》……
越出越多的名人书,面对市场的检验:某部影视剧热播了,在其中饰演角色的明星的书马上热卖;而那些没有新闻可炒的名人书大量积压,甚至是特价书展上大甩卖的“主打产品”。名人书“摇钱”的肥皂泡终于破了。
名人书不再受宠
既然名人书在书市不再受宠,一些大出版社已看出“赔钱”的端倪而退出;一些小出版社依旧想方设法挖掘名人资源。于是,名人书的出版重点转为生活时尚读物,名人们摇身一变成了生活顾问、时尚教主。比如大S的《美容大王》,公开“变美圣方”,歌坛百变女王蔡依林写下了《jolin的24堂英文日记课》,伊能静又出版了她的《美丽教主之变脸天书》……各大书店将这些书摆放在显著位置,但仍旧是看的多,买的少。你自封“美丽教主”,读者未必买账。徐静蕾的一本《老徐的博客》,一个月只卖出218本。
在书城采访时,不少读者说,这些书没什么值得品味之处。光靠名气是无法打开读者荷包的。现如今咨询发达,明星的那些事网上随时都能查询到。这些琐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娱乐一下未尝不可,要作为图书保留是没什么意思的。
对此,出版界一位有识之士指出,由于出版没有理想,造成文化出版的浅薄和平庸,从短期利益来看,是达到了一定的经济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仅仅满足大众本能需求的产品,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国民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