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易中天专栏
《资治通鉴》说,鲁肃到当阳见到刘备和诸葛亮后,双方一拍即合(即共定交)。于是刘备采纳鲁肃的计策(备用肃计),进住鄂县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诸葛亮则和鲁肃一起到柴桑(近江西省九江市)去见孙权。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国志》的《先主传》、《关羽传》、《吴主传》、《周瑜传》和《鲁肃传》,都说是到夏口,不是樊口。到樊口是《江
表传》的说法,而且应该是诸葛亮使吴以后。但这是小问题,且看他后面怎么说。
按照司马光的描述,诸葛亮应该很快就见到了孙权。诸葛亮一出场,就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作为荆州方面的代表,诸葛亮和孙权初次见面,自然要有一段开场白,以便分析形势,介绍情况,说明来意。这话如果是由平庸之辈来说,八成不是客套话,就是打官腔。但到了诸葛亮那里,却变成了折冲樽俎的经典,可以看作外交学的绝妙教材。
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这话精彩!表面上看,诸葛亮只不过平平淡淡地描述了局势,回顾了历史,但这三言两语之中,却埋下了伏笔,充满玄机。我们知道,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并非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已经被消灭了的,比如袁绍、袁术、吕布等等,或许可以不算,刘璋、张鲁、马超他们也不算?但是诸葛亮只字不提。不提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他们不值一提,也可以解释为现在要谈的事情与他们无关。但既然只说当前之事,那就应该说“并争荆州”,不该说“并争天下”。说“并争天下”,等于说三分天下的就是我们,或者能争天下的就是三家。这就把《隆中对》的观念和思想,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孙权了。
与此同时,诸葛亮又不动声色地传达了第二个信息,那就是在这三家中,我们两家是统一战线,因为是我们两家“与曹操并争天下”,曹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知道,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政治斗争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不说,但又不能刻意地说。刻意去说,不是引起猜疑,就是引起反感。尤其是作为刘备的代表,就更不能那么说。因为就实力而言,刘备和曹操、孙权实在不能同日而语。曹操拥有半个中国,数十万大军,孙权也好歹有江东六郡十万精兵。刘备呢?对不起,只有一郡之地两万人马,这还是算上了刘琦的那一份。如果诸葛亮公开亮出“统战”旗号,恐怕孙权肚子里就会冷笑:就你那个要啥没啥的刘豫州,也和我同日而语?但现在诸葛亮只是讲历史,讲情况,孙权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孙权不说,也就等于默认。
于是,轻飘飘一句“将军起兵江东,豫州收众汉南”,就使刘备获得了和孙权平起平坐的地位,也使自己获得了和东吴方面对等谈判的地位,还不动声色地把孙权拉下水,把他置于和曹操敌对的地位。这可真是一箭数雕。好了,既然我们两家是统一战线,曹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那你还不赶快出兵帮我们打?要知道,这才是诸葛亮出使东吴的真正目的。这根骨头,就这么不显山不露水地埋在了开场白里面,诸葛亮的外交能力不能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