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论“拜把子”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49 南方都市报

  读书偶得□李国文

  中国文人,都算是知识分子之列,自然不会发生谁跟谁“拜把子”,“结义”的事情。但是,冷眼看去,这多年的文坛上,凡拉帮,凡结伙,凡排他,凡壁垒,凡热衷搞“圈子”,凡派不同而相互寇仇的男男女女,其实就是未经过磕头仪式的“拜把子”。

  《水浒传》第44回,杨雄对石秀说:“三郎,你休见外,想你此间,必无亲眷,我今日就结义你做个弟兄,如何?”

  石秀当即认可,马上就问:“不敢动问节级贵庚?”

  杨雄道:“我今年二十九岁。”石秀道:“小弟今年二十八岁。就请节级坐,受小弟拜为哥哥。”

  石秀拜了四拜。杨雄大喜,便叫酒保:“安排饮馔酒果来,我和兄弟今日吃个尽醉方休。”

  从这个“结义”过程,我们大致得知他们为什么要成为把兄弟的原因:

  第一,他们不是蓟州本地人,是外来户,势单力薄。

  第二,他们虽一为押狱,一为牙行,但都是沦落在此,又失去靠山,无从依仗。

  第三,他们都具有一身武艺,这实力,使他们有改变境况之心,不愿总受制于人。

  第四,他们相互认识到彼此很够“哥儿们”,都有拔刀相助,哪怕铤而走险的胆量。

  第五,他们为扭转弱势状态,为打破被动局面,必须结成联盟,优势互补,于是,一拍即合,成为异姓兄弟。

  这顿结义酒喝了不久,两条好汉,果然做出杀人越货的事来,最后上了梁山。鲁迅有一篇文章,谈到《水浒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有按《水浒》的“浒”字,译为“水边”,而是用了44回中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作为英译本的书名。鲁迅认为,这位汉学家倒是相当程度上把握住忠义堂上一百单八将的“结义”精神,唯其大家都是弱者,只有拧成一根绳,才能形成集团战斗力,才能改变颓弱挨打、被人个别击破之势,所以走到一起。

  一种很功利的结盟手段

  翻开《三国演义》,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明正宗,便是对中国人进行结义教育的篇章。结义楷模人物刘、关、张的这次成为兄弟,开创了未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天下的局面。凡结义者,无不以此为样板,或明明白白,或隐隐约约,既存有近期的战术目的,更抱负远大的战略目的。如果没有眼前的需要,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他们才不拜什么狗屁把子呢。

  《水浒传》,那一百单八好汉的大型结义,更是了得。凡“拜把子”者,无一不怀着由弱转强,由小而大,由劣势变优势,由单打独干到成群结队的想法。那些高举义旗,啸聚江湖,替天行道,打抱不平,以至于招兵买马,水泊安身,反抗官府,四出骚扰,竟折腾到成了气候,官方不得不认可,朝廷不得不抬安的梁山泊英雄,正是所有“拜把子”者梦寐以求的正果。

  所以,这两部书,对结义者来说,等于是他们的《圣经》,等于是他们的教科书。而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关羽,更是所有结义者坚定皈依,虔诚信仰,视若神明,无比崇敬的偶像。当然,“拜把子”的这个“把子”,究竟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上的东西?来自何处?因何而来?确实不可解释。最权威的民国时期萧一山著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里,大量抄录自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中,那些帮会组织的符咒、口白、罚规、誓词、祝文、隐语,以及诗对等原件,根本无“拜把子”这一说。更不用说作为“结义”的经典著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压根儿也看不到“拜把子”字样。

  “拜把子”一词,大概是要有点年岁的中国人,方能知道的旧时话语。设若问,何谓“拜”?这个动词或许不那么费解;而什么叫“把子”,能答得上来者,几乎是绝无仅有。因为这个江湖术语,连最早想出“拜把子”这一说法者,怕也是莫明其妙。所以,“把子”,其实是一个查无出处的词。但是,“拜把子”,却是一种很功利的结盟手段,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汉文化中颇为暧昧的一面。你不能说它不光明正大,但内里确实有不光明正大的成分。

  “结义说”流行于底层社会

  “拜把子”的“把”,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作为量词,一是用于有把手的器具,如“一把椅子”,“一把茶壶”。一是用于一手抓起的数量,如“一把筷子”,“一把花儿”。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到四川老一辈作家的书中,涉及袍哥的描述,我们得知,对其组织的大哥大之流,概称之为“舵把子”。显然,当时那些草根阶层,低下社会,市井人家,升斗小民,因为识字有限,由于文墨不通,将这个量词的“把”,所包含的“把握”、“控制”、“集束”、“聚合”的隐意,予以图腾化,成为一种原始崇拜。渐渐地,“把子”,也就作为一种拜物教的象征,而在民间流传下来。

  在中国,“拜把子”现象相当普遍,盛行于下层社会。三教九流之辈,五行八作之徒,更为热衷斯道。要想在江湖上立足,没有几个拜把子弟兄怎么混?稍有一点身份者,多读过几本书者,通常不屑为。当然,政客们搞权术例外,蒋介石还跟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磕过头,换过帖呢!

  “拜把子”,为“结义”的口语陈述。谁与谁拜了“把子”,他们就是“把兄弟”,或“干兄弟”,或“契兄弟”。所谓“换过帖的”,就是你把你的生辰年月日写在一张红纸上给我,我把我的生辰年月日也写在一张红纸上给你。这张红纸,就叫“金兰契”,也称为“契结金兰”,取如金之坚,如兰之馨的寓意,形容结义的契合关系,多么美好。

  但人们“拜把子”,与友情、友谊、友好、友爱,其实是无干的。可能有一点点“友”的因素,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彼此需要,有经济上的利害相关及共同要应对的外部势力,才有可能,也才有必要“拜”在一起。真正的朋友,用不着通过结盟来巩固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以感情色彩来掩盖其野心,其图谋,其韬略的“结义”方式,多不为具有一定文化教养的阶层所取,“君子不党”,在孔夫子看来,正派的人,正直的人,正道的人,对“结义”行为,不屑为之。我们读《红楼梦》,那个叫芳官的小戏子,贾府文工团的主角,伶牙俐齿地损着赵姨娘:“我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什么粉头面头的!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哩!”由此,一证明“拜把子”行为之悠久,二证明了“结义说”比较流行于底层社会,弱势群体。

  搞“圈子”等于变相拜把子

  “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也是汉代的“梅香”之流,普罗之列,上不得当时讲究门阀的台盘,是比较衰微和缺乏底气的,可又很想趁此黄巾大乱之年,捞一点实惠,挣一点家底,可刘备织席贩屦,张飞屠猪沽酒,关羽杀人亡命,在20世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下,当然是响当当的红五类。可在东汉末年,这三位底层人士,腰杆不那么直,本钱不那么足。比之袁绍的四世三公,比之曹操的身家显赫,比之孙策的江东名门,这三位的心里,有些发虚发毛,觉得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的。曹操策划十八路诸侯反董卓,这三位只有站在公孙瓒身后,连给张椅子让他们落座的资格也没有。

  所以这哥儿三个,一不甘心就这样沉沦没落,二不甘心就这样错过时机,因之,用结义手段联络起来,形成合力,能有所作为。作为单个的人,处在社会生活的较低层面,人微言贱,无足轻重,攀援乏力,上升无望。只有结成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的把兄弟关系,才能立足,才能挣扎,才能奋斗,也才能出头。只要成为结拜兄弟,被人捅了一刀,那你必须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朝那个捅刀者,还以捅得更深的一刀。同样,你若是被谁收拾了,收拾得很惨,你放心,你的那些对天铭过誓的把兄弟们,一定会同仇敌忾,为你报仇雪恨。所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中这个“死”,也是一个弱者最后可以献出的全部。你就看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之仇,兴师东征,不但自己把老命搭上,连蜀国也从此一蹶不振,只能龟缩于四川盆地,再无问鼎中原之望。

  “拜把子”绝对是国货,外国没有这东西,洋人也不兴这一套。如果你对一位洋人,贸贸然地说出这个江湖术语,而不加适当诠释的话,大鼻子一定会瞠目结舌的。

  西方世界里,两个人构成特别紧密的关系,诸如兄弟般的情谊,当然也是有的。譬如希腊神话里的德蒙与匹西亚斯(DamonandPythias),譬如《旧约圣经》里的大卫和约拿丹(DavidandJonathan),或出于感情,或出于承诺,或出于宗教信仰,或出于人格力量,构成始终不渝的生死之交。这与帮会派系,秘密结社的“结义”,这与封建落后,愚昧迷信的“拜把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由此看来,一个处于相比较而言的实力弱势之下;处于外部压迫和内部压力的精神弱势之下;处于信心不足,力量不继,前景不佳,愈后不良的心理弱势之下的人,是很容易与危机相似,处境相同,心态相像,需要相通的另外一个人,产生共鸣,呼应,同情,依附,而产生出“结义”和“拜把子”的可能。中国文人,都算是知识分子之列,自然不会发生谁跟谁“拜把子”,“结义”的事情。但是,冷眼看去,这多年的文坛上,凡拉帮,凡结伙,凡排他,凡壁垒,凡热衷搞“圈子”,凡派不同而相互寇仇的男男女女,其实就是未经过磕头仪式的“拜把子”。说到底,这种中国特色的暧昧文化,之根深蒂固,之深入骨髓,成为中国人不弃不放的护身符和救命草,即使如文人者,到时候也难能免俗的。

  ◎李国文,作家,现居北京。

  【未经许可,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图:

  插图:李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