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拥抱不是目的而是方式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56 云南日报

  5年前起源于美国、自今年起从澳洲走红互联网的“自由拥抱”运动对于感情表达方式比较含蓄的国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物。“自由拥抱”的主题是“爱与分享”,这一活动来到中国之后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抱抱团,其主旨也作了中国式的延伸——让那些原本擦肩而过的人们,因为这样的活动影响,开始对素不相识的人们真心微笑。

  发轫于长沙的“抱抱团”行动迅速得到了北京、南京、广州、天津、西安等中心城
市的效仿,并于前天在昆明市南屏街上演(《春城晚报》11月6日)。大约得益于彩云之南素有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活动当天,尽管也有市民表示难以接受陌生人的拥抱,但大多数人还是表示了对此行为的支持和理解,南屏街头也没有出现曾发生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的一幕:“抱抱团”成员被警察“请”到派出所接受5个小时的“教育”。

  自“抱抱团”行动在中国开展以来,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与陌生人拥抱的方式不符合国人习惯,拥抱也不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因此“自由拥抱”是关怀还是作秀值得怀疑。

  笔者更愿意将“抱抱团”理解为一种

行为艺术,通过某种行为传达某种理念,从形式上说,它与今年9月18日昆明街头4位青年展示“9·18救援”的行为并无二致,只是所要表达的理念不同,并需要市民参与,可以将其称之为“互动式行为艺术”。 “抱抱团”当然也不是想提倡国人见面时,认识不认识都冲上去迎头一抱(美国人民也没有这样的习惯),只是通过“拥抱”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对他人的关怀。

  所以,对于“抱抱团”的行为我们大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观看或参与的公益表演,如能从中受益当然最好,实在“没感觉”也犯不上指责刁难。

  诚然,与陌生人拥抱一两次不足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但“抱抱团”行动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已成为某些学校和家长教育下一代的“金玉良言”的今天,渴望关怀、拒绝冷漠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其二,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大程度的开放,需要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无穷近也可以无穷远,拉近彼此的距离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渴求。拥抱,不过是满足这种心理渴求的一种“另类”表达方式。让世界没有隔阂,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兆军(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