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视系列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在日前闭幕的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上连夺“最佳编导”、“优秀长篇美术片”两大奖项,主角“大耳朵图图”被称作内地版的“蜡笔小新”。但遗憾的是这一上海本土动画的拳头产品却迟迟没有进行后期开发,眼睁睁看着衍生产品这一“富矿”却无力开掘,这正是上海本土动漫产业的软肋。
市场开发“纸上谈兵”
《大耳朵图图》是这几年上海本土动画杀出的一匹黑马,第一部分一经播出,立刻以其清新可爱的动画形象和生动有趣的“家常”故事征服了小观众,荣登央视少儿频道收视率榜首,获得的奖项更是一长串:荣获第七届全国电视节目“金童奖”长片类二等奖、2005年度中国电视剧上海收视率排行榜 “国产动画审片特别奖”,并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动画片之一。在2006年央视少儿网站纪念中国动画80周年———“我最喜爱的国产动画片”的评比中,《大耳朵图图》从近200部影视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次于“小哪吒”、第二大受欢迎的卡通形象。
片中主角、三岁的大耳朵图图和著名的“蜡笔小新”一样常常语出惊人、没心没肺,却更多了几分天真憨厚。但“蜡笔小新”的形象随处可见,除了常规的图书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外,已开发出童装、玩具、食品、网络形象等多个品种,甚至还将制作音乐剧。而同样蕴含着无穷市场潜力的“大耳朵图图”仅仅生产了少量玩偶,由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还无法占领市场,而音像、图书产品更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尚未形成产业链
衍生产品的丰厚利润众所周知,为什么像“小沉香”、“大耳朵图图”这样受欢迎的本土动画形象却总是成为市场掘金的迟到者?
该片总导演速达告诉记者,该片在2002年制作时就曾有过相关衍生产品的商业策划,曾经设计过一些产品,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开发衍生产品就暂时搁置了。专家指出,例如华纳、迪斯尼这样的公司往往会提前6—12个月对目标消费市场做细致的市场调查开发。国内的动漫创作者、经营者在产品开发前期总是缺乏市场营销意识,也并未做过市场分析,直到动画片大受欢迎,才匆忙寻找厂商设计生产,这一“动画制作为主,产品开发为辅”的运营模式常常导致优秀的动漫产品白白错过与电视播放同步的最佳市场投放期。
另一方面,目前上海的动画制作、节目播映、产品开发、品牌授权等各环节上还未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减慢了投资回收的速度,增加了风险。本已有限的资金大多用在前期制作的所谓“刀刃”上,忽略了后期市场,没有资金支撑,衍生产品开发难免束手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