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端木复)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各地戏曲名家,在一次次研讨会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字“创新”,并主张让“老戏曲”在新世纪唱出“新调子”。
贴近观众才有戏
苏州滑稽剧团从《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到这次带来的《青春跑道》,
已经3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坚持带领演员走乡串巷的团长顾芗深有体会地说,老戏曲要唱出新调子,就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今天的观众。像《青春跑道》运用苏式滑稽独特的艺术手段,把时下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烦恼及与家长、老师的矛盾冲突真实地搬到了舞台,还在校园喜剧中糅杂了摇滚、卡通、朗诵等时尚元素,这才以强烈新颖的舞台形式感征服了看戏的师生和家长。
传承中求发展
在山东五音戏《云翠仙》中出色演绎了剧中主角狐狸仙子的国家一级演员吕凤琴也说,老戏曲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可能唱出新调子。这位鲜樱桃邓洪山老师的传人介绍,五音戏从1935年灌制第一张唱片发展到现在,改变了很多,老师生前经常对唱腔唱法进行改进,他后期演唱的《王小赶脚》跟前期唱的就不一样。通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现在的五音戏唱腔变得更丰富,不但更好听,而且更好看了。像《云翠仙》与传统五音戏相比,不但音乐上加入了民族交响乐,舞美还使用了自动化舞台场景、绢画式舞台背景及变化多端的灯光效果等科技手段,使传统庄户戏转变成了都市五音戏。
“四新”与“两好”
石家庄评剧院的刘秀荣是著名新派传人,这位梅花奖、飞天奖得主说:“新凤霞老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种精神影响着我,不断进行各种尝试。”见多识广的她分析,《胡风汉月》之所以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关键在作品唱腔新、舞美新、导演新、演员新,而且好懂、好看。由于有了这“四新”与“两好”,才赢得了市场的欢迎。她认为,戏曲创新需要4个方面的人才:有创新意识和领导才能的管理者,有知识结构新颖的一拨人马,有对传统戏剧嫁接改造能力的编导,还要借助高科技的舞美、音乐人才。
创新不能忘本
围绕戏曲创新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各路名家也纷纷各抒己见。曾执导了豫剧《程婴救孤》和《村官李天成》的张平,这次带来了被誉为“艺术催泪弹”的姚剧《母亲》。他说,中国戏曲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但不能出大格儿,不能丢了本体,失去了剧种独有的特色与味道,更不要硬把它弄得歌剧化、戏剧化、小品化。老戏为啥有戏缘?就是因为它经过千锤百炼,观众对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唱腔都烂熟于心,由衷地喜欢。要让老戏曲唱出新调子,就应该坚持把传统精髓学到手,再根据自身条件加以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出专家和观众都认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