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凡人的天堂与尺度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9:31 南方都市报

  现实一种

  宾士(本报书评人)

  穆双(作者林克华的笔名)最初引起笔者的注意,是他在奥一网上征集《天堂何在》出版时的目的与态度:因为深爱的女友患上重症,急需要书籍出版来为之治病,然而即便对钱
如此需求,却拒绝了来自社会的一般性捐助,而只自食其力收获书籍版税。一个刑释人员在社会普遍的偏见之中,体现出如此的道德境界,不得不促人洞察其人生历程,《天堂何在》恰恰提供了以供洞察的现实文本。

  严格说来,《天堂何在》并不是一篇作者自谓的“小说”,因为它缺少精巧故事和富于张力的语言,在文学上是并不成功的。“天堂何在”作为书名,显示其个人《忏悔录》式的道德自省主旨。与思想大家们所作《忏悔录》不同的是,《天堂何在》以素面朝天的姿态,用最平凡的视角与最朴实的笔墨,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监狱环境下的道德自赎历程,进而思考一个凡人的社会尺度。

  故事的结构并不复杂:“我”作为一个从贫苦农村出来的中专学生,却在城市里沾染享受、虚荣等病毒时,人的社会尺度己经开始变异,为了满足物欲,在朋友的唆使下,对出租车司机进行了抢劫,抢劫后先被投入看守所待审,被判七年徒刑后在监狱接受改造。“我”要经历三次“重生”过程:从越轨变为待罪者——从待罪者变为监狱人——从监狱人重返社会人。每一次“重生”,都是在地狱与天堂中转换,每一次转换,在走向一个截然相反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对另一个角色的否定,不断地经历着角色错乱与人格转换,不断变更着对于地狱或天堂的认知。

  从自由的普通人,变为待罪的囚犯,这是第一次沦入了心灵地狱,而现实中的待罪处,则是更真实存在的地狱。在《天堂何在》中的看守所阶段,也即是从越轨者变为待罪者的时候,具有典型的地狱景象,在这个“魔鬼成堆的地方”,犯人之间的通行法则只有贪婪、狡诈与弱肉强食,个人不得不屈从于魔鬼靡菲斯特的诱惑,而内心未被全被蒙昧而追求自我救赎,天人交战的痛苦煎熬构成了一幅《浮士德》式的场景。

  在监狱中,作者经历过种种道德洗炼的过程,通过积极参与监狱的文化活动,认知到快乐源于心灵;通过个人命运对家庭的干扰,认知到伦理与责任;通过同监犯人的成功或沦落,认知到内心宁静的价值。重返自由的社会化过程,是“知性的天堂”上升为“理性的天堂”的过程,是相对满足感变为自我意识的绝对满足感的过程。监狱或者看守所,不过是天堂或者地狱的皮相,皮相表达的是工具理性,本质却是价值理性。借用犯人蒋学智之口,作者表达了这种新的认知:

  “哪里是天堂?哪里是地狱?这完全没有分界线,天堂和地狱在人的内心里面,只不过天堂是心追求的方向,地狱是心趋避的方向,你生活得好不好,过得快不快乐,与你身处何地无关,却与你的心情在关,你的心情好了,天堂的窗口就打开了,你心烦意躁时,地狱就为你敞开了门,所以心真的就是天堂,心也真的就是地狱。”

  天堂或地狱的根源找到了。再要深究的是,如何保持心境而不至于堕入地狱。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取何种尺度,天堂的尺度在于人的社会尺度,追求幸福以不伤害他人为原则,这是行为尺度;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才会有朋友;关爱亲人、体恤亲人,承担责任,这是家庭的伦理……适宜的尺度,就是人在世俗生活的一般原则,遵循一般原则,才会有快乐,在人间,就是在天堂。

  应该说,穆双对于“天堂”精神世界的追索,只是人类无数求解方式中的一种而己。在哲学的眼界里,这种追索或许是幼稚的、不深刻的,然而,设想在彼时彼地,一个仍在接受中专教育便被投入监狱的犯人,在监狱亚文化环境下,仍然坚持内心的宁静,思考形而上的生命价值,进行这样的追索,需要极高的道德自律感和自我救赎的勇气。他所考虑与遵循的,不是宗教的或者哲学的,而纯粹是凡人,凡人的心态与凡人的尺度,而这种尺度在当今世道浇漓的情况下,更成为朴素的智慧与真理。

  图:

  《天堂何在》,穆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18.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