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现在的心境看《鸡犬不宁》,充满着对一种有关联的生活的向往。一座小城,一起长大的人,师兄弟,老街区,人和人之间,人和城市之间充满关联,血脉相通,很踏实,玄妙都是古老亘久的玄妙,一切随波逐流就好了,城市与人浑然一体,自有一种自然的搭救和化解的力量,不会放手让任何一个善良的子民沉沦。这对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人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移民城市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己如果放弃了,就算放弃了,环境没有挽留的义务,行走在不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就会这样,没有来自生活
本身的巨大托举,努力要靠自己拔地而起,说声放弃咕咚一声就见底。这就是那么多人叶落归根,告老还乡的原因吧,就是要回到关联中去。我这都是想到哪儿去了,所以说导演拍了电影,一旦放映,真就和导演没什么关系了,观众各取所需,各生所思。比如非要说《鸡犬不宁》是《疯狂的石头》第二,陈大明也没脾气,尽管《鸡犬不宁》比《疯狂的石头》先拍完大半年。
演员都不错,马三儿,四海,刘兵……都仿佛是陈大明在开封豫剧团的发小,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本色的生活阅历加上戏剧功力,有一线明星身上所没有的精气神。演得最好的是马三,斗鸡,求治男性病民间专家,张张罗罗,心有余力不足,谁有这么个朋友,都不会闷着。四海很满足我对河南帅哥的想象,腰干笔直,双目有神,稍稍计较,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总的来说,是个好人。刘兵演得也好,豫剧团不景气,靠老丈人卖烧鸡的钱开了间小照相馆,有那种不是靠自己能力生存的男人的憋屈,花心都悠着花,没的放肆。不演这个戏,我都不知道刘兵的扮演者姚鲁是开封人。这些男人,高高大大的,都是生活手下的善意降臣。
徐帆是影片最大的腕了,她学戏剧出身,在影片里饰演的素梅,类似《青衣》里的筱燕秋,清高孤傲,戏里戏外不分的劲如出一辙。没有惊喜。当然也不能要求演员都带来惊喜,本来从影片开头她突然在舞台上摔摔打打,到去深圳的可疑闯荡,都没有什么后续发挥空间给她。在这组男人戏里,徐帆这个角色远没有小香玉来得熨帖。但是徐帆还是做出了明星的贡献,对导演来说,一个明星不用,也不是最好的主意,像陆川的《可可西里》似乎就缺那么点号召力。
从《寻枪》开始,很多用方言说台词的片子挺有意思,包括《鸡犬不宁》。方言本身就充满性格,粤语时髦而古老,这和广东人创新又传统是一路吧。重庆话火爆,成都话糯软,也是两座城市人的区别吧。吴方言中,上海话百转千回,杭州话的北方语系中的儿话音强化,性格微妙差异就在这儿;北京话贫,东北方言逗,但不是一个劲,像北京人东北人不一个劲一样。这些语言的外衣其实把城市人性格DNA泄露无疑。河南话语调属于特别家常和有亲和力的那种,《鸡犬不宁》里人人都讲这口,加上小城外景,真是很逼真的体验,让没有开封生活经验的人,都有回到开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