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诗人的照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10:15 南方都市报

  文化趣谈□凌越

  诗歌有美容的功效,如果一个人心中有诗,他会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强调一点是舒服的感觉。也许他并不是长得非常帅气,并不是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的那种,可是由内而外的那种魅力一定要具备,否则他可能就是一位伪诗人,他的作品很可能就是不值得期待的。

  林肯有一个流传颇广的佚闻:他的手下向他推荐一个人才,林肯见到这个人之后,立刻打消了委以重任的念头,原因是那个人太难看了。推荐者大惑不解,林肯解释说,如果一个人三十岁之前难看是因为他父母的原因,如果三十岁后还难看,那就是自身的原因了。这是以貌取人的典型例子,我曾在多本书里看见人们引用它,最新的例子是萨义德的自传《格格不入》,青年时代的萨义德因为自己的形象而自卑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它。

  自然,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挑剔或者敏感,只要你能将手头的工作顺利完成,谁会管你是西施捧心还是东施效颦呢?至于相貌,那似乎是演员们该操心的事。可是,人们忘了还有一个职业似乎和人的形象有着更为内在的联系,那就是诗人。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诗歌有美容的功效,如果一个人心中有诗,他会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强调一点是舒服的感觉。也许他并不是长得非常帅气,并不是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的那种,可是由内而外的那种魅力一定要具备,否则他可能就是一位伪诗人,他的作品很可能就是不值得期待的。

  不懂他的歌,就看看他的眼神

  我自己的经验一再证明着上述观点,我喜欢过很多诗人,几乎没有例外,他们的照片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先从发明照相术的19世纪说起吧。惠特曼——那位声音宏伟嘹亮的歌手,山东文艺出版社在出《惠特曼精选集》时,曾经用他的一张照片作为封面。那是一张近照,由于年代久远,照片的细处已经有点模糊了。惠特曼拍这张照片时的年龄估摸在60岁上下,他的头发和齐整的络腮胡子已经花白了,穿着浅色的上衣,整体给人非常素净的感觉。他的鼻梁很直,眉毛浓而长。有点眼袋,最关键的是他的眼神,充满慈爱和宁静地注视着前方。我记得美国有位批评家特别提到过这张照片,说他的眼神有如耶酥。对于一个四十年不倦地歌唱的歌手,对于一个世界的赞美者,这张照片无疑是整部《草叶集》最直观的注解——如果不懂他的歌,就看看他的眼神吧。

  庞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写过一首向惠特曼致敬的诗:“我们有同样的树液同一条根——让我们来往交游。”到庞德的年代,照相机在西方已相当普及,因而他也留下了更多的照片。漓江版的《比萨诗章》虽然译笔很成问题,几乎让人不忍卒读,可是书中却收录了不少庞德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诗歌美化诗人形象的具体的过程。庞德年轻时代其貌不扬,在1914年的一张合影中,中心无疑是须发皆白的一位老者,庞德站在他的左边,因为距离较远,面目不是太清晰,只是唇上的两撇小胡子格外醒目。另一张是庞德和约翰·奎恩、福特和乔伊斯的合影,乔伊斯端坐在照片右侧的木椅子上,庞德倚靠在照片左侧的沙发上——一副不羁诗人的姿态,很吻合他中年时期的那些猛烈的离经叛道的作品。1941年的一张照片摄于罗马,其时庞德正由于错误的社会经济观点,在帮意大利法西斯做广播宣传。照片中的庞德面容憔悴,眉头紧锁,两腮和下巴留着密密匝匝的胡子碴,表情焦虑,显然承受着来自美国国内的压力。二战后庞德因此事被捕,后在精神病院度过了十年的时光。最吸引我的是1966年的一张照片,庞德已是年近八十,他的形象突然染上了一层魔力,眉头还是习惯性地紧锁着,眼窝微陷,眼神像鹰一样地盯着前方,嘴唇紧抿着显得格外坚毅——一句话,一个漂亮的充满魅力的老人。庞德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一直在写他从青年时代就起笔的巨著《诗章》,晚年的诗章没有早期的庞杂和铺张,但更锐利更直接,让人止不住想起他晚年愈发犀利不妥协的形象:“我与世界争斗时/失去了我的中心/一个个梦想碰得粉碎/撒得到处都是/而我曾试图建立一个地上的乐园。”真正的大师的声音。

  形象是心灵的证明

  西方有论认为,马雅可夫斯基是世界上最被广泛阅读然而误解也最多的诗人。因为他的无产阶级诗人的身份,早在1957年国内就出版了多卷本的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可是他的作品绝非是意识形态可以涵盖的,他的照片透露出这一点。他有一张1918年的照片被广泛使用,可能是因为很像产业工人的形象吧:他的头稍向右倾,侧眼望着右前方,右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左手拇指插在宽大的腰带里,脖子上胡乱地扎着一条宽围巾。嘴唇厚实嘴角坚毅,脸部轮廓清晰。整张照片的感觉很符合意识形态当年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的要求。可是诗人的另一张照片也透露出他也曾是货真价实的未来主义者。那是一张他晚年的照片(虽然他当时也才三十出头),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光头,他腰板挺直用手撑着桌案,照片说明是:他正在朗诵诗剧《臭虫》。现存的几张马雅可夫斯基照片都极其强悍,有如他的极具力量的诗行,而且也悖论地预示着他的自杀——绷紧的弦其实更容易断裂。

  国内诗人的照片自然更容易见到,前不久有出版社给徐志摩出了画传,收录了许多照片,徐志摩的形象潇洒而儒雅,可是我却不是很喜欢(就像我不喜欢他的诗),总觉得脱不去公子哥的味道,尽管那味道并不浓烈。相反,穆旦年轻时代的一张照片倒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那张照片被用在中国文学出版社前几年出的《穆旦诗全集》的扉页,没有标明拍摄时间,但可以肯定穆旦当时非常年轻,大约不超过二十五岁。为了拍这张照片,穆旦显然精心做了一番修饰——洁白的衬衫,打上了圆点的领带,头发因为抹了头油而有些发亮。最醒目的是他的眼睛和牙齿,明眸皓齿是最准确的形容。在大多数解放前的中国人混浊的眼神中,穆旦这张照片清澈的眼神堪称奇迹。正是这双眼睛收集到的意象,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美妙的诗篇: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能否成为一个诗人而疑惑,那就照照镜子吧,如果你看到了一个诗人你就写吧;如果不是,那还是及早收手为妙,因为形象是心灵的证明。

  ◎凌越,诗人,现居广州。

  【未经许可,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图:

  插图:李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