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宁舒
日前,省文化厅责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哈尔滨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人员培训班,来自全省13个市(地)县的170位专业工作者参加了培训。会议对我省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盘点:完成三件大事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突飞猛进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明明介绍,我省于2004年正式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短短三年间,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我省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率先组建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由省文化厅牵头,发改委、财政厅等9个厅局组成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和专家委员会,同时在省艺研所成立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6年,我省还将保护经费由每年的10万元增加至100万元。
二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多次召开省级专家会议,对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的《黑龙江省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进行充分论证,最终令该项目获准进入国家级试点行列。此后又组成了调研普查小组,历时一个月,对省内重点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地区做了散点式摸底调查,完成了2万余字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
三是反复论证、筛选、确立了达斡尔族的“乌钦”说唱、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等12个项目,精心制作了12部专题片和12套文本,向文化部申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全国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和国务院的最终认定,我省有9个项目成功入选,申报成功率全国领先。与此同时,我省全力打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黑龙江展厅”的国家级展览,向全国展示了我省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大量的保护成果。
目前,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到全面普查、重点推进、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做好四件大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
会上,李明明向记者介绍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一步要做的四件大事:
一是全面实施全省普查计划,建立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积极组织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推荐命名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实施完成国家级试点项目《黑龙江省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三是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资料档案,编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结集出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组织实施《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库》成书计划和出版光碟。四是建立协调有效的传承机制,大力培养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管理人才,逐步开辟一条: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利用的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得到尊重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