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姜小玲)对于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本《音乐欣赏手册》风靡大街小巷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如今,出版这本手册的上海音乐出版社“50岁”了。
历经50年风雨洗礼和几代出版人的执着追求,上海音乐出版社拿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累计出版各类音乐和舞蹈图书4000多种、销售各类图书和教材近两亿册,成为一
家拥有1000余种产品、年销售码洋7000余万元、读者和作者来自五洲四海、销售网络遍及大江南北的品牌出版社。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统计,“十五”期间,在我国音乐出版产业市场类图书领域(不包括各类直接进入课堂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传统前三强的排序有了新的变化。上音社自2004年起后来居上,位居首位。
分分合合求发展
上海音乐出版社的50年是在不断分分合合中发展起来的。1956年秋,经“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倡导,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宣告成立,由作曲家丁善德任社长兼总编辑。1958年上音社和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文艺出版社,机构压缩到一个编辑室的规模。1972年,全市重建了唯一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被并入该社,成为文艺读物编辑室,音乐舞蹈编辑室也成为编辑组。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恢复上海音乐出版社社牌,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副牌。2004年,上音社正式并入新组建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团结发挥整体优势
上海音乐出版社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走专业化、精品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他们摒弃图书选题按编辑室分工、编辑策划选题各自为阵的旧模式,代之以在每年选题讨论会上集中群众意见,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由领导层集体制定选题计划的做法。一些大型系列项目则推行项目负责制,编辑室主任和骨干编辑牵头担任项目负责人,其他编辑人员协同作战,发挥了团队的整体优势。
为改变长期存在的“做学术图书穷,做实用琴谱富”的状况,管理者把一些集体策划、预计有较大市场销量的书稿交给搞学术图书的编辑去完成。同时动员效益较好的资深编辑将自己策划的部分项目让出来,带领一些产品积累不多、销售业绩不佳的年轻编辑共同完成。自2003年以来,该社图书编辑人均年销售码洋大部分均突破了百万元大关。
选题瞄准大众需求
上音社瞄准大众人群策划选题,有意识引导市场消费主流,全方位开发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图书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出版的“流行雨·钢琴通俗小品”一经出版就引起热销。出版社趁势进行横向派生,从钢琴扩展到小提琴、长笛、萨克斯管及民族乐器领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流行雨”品牌,产品涉及十几种中外乐器,图书多达40余种。《走进新时代·中华百年歌典》以全新的编选视角对中国百年来的500首创作歌曲按歌曲主题进行分类,1999年出版至今已重印16次,累计印数近10万册。他们又策划了《放歌新世纪·中华百年歌典》、《中国大舞台·节日喜庆歌典》、《中华大家园·民族风情歌典》、《荧屏竞芳菲·中华影视歌典》等系列产品,与《中华百年歌典》相配套,形成了“红色歌典”五大经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