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陕西宋氏文化世家传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06:57 三秦都市报

  本报昨日《力鼎康梁变法第一人》稿中,详述了维新志士宋伯鲁的历史功勋。记者在采访中还惊奇地发现,自宋伯鲁父亲开始至今,宋家厚重的家学渊源已绵延6代近200年,对关中地域文化影响深远,这种现象在我省实为罕见———

  宋伯鲁:宋氏文化世家第二代

  保护西安古城·书法影响关中几代人

  1898年9月24日,戊戌变法失败后,宋伯鲁立即改服易装逃难,隐姓埋名,经天津、烟台亡命上海,日本等地。1902年,宋伯鲁携眷自上海回陕,席坐未稳,即被陕西臬司樊增祥挟私报复,勾结陕西巡抚升允电奏清廷,将其监禁于长安皇子陂。

  在各方的努力下,他于1905年被清廷开罪释放。宋伯鲁出狱后不久,伊犁将军长庚钦佩其道德文章,坚邀其同赴新疆参政,领导新疆通志局纂修新疆省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发生后,宋伯鲁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出任秦陇复汉军兵马大都督张云山之高级参谋。1912年3月,宋伯鲁为促进人民参政,教化社会,毅然发起成立“政治研究会”,被举为筹备主任、会长。其后又联合同志竭力促进

国民党秦省支部的成立,完成了他从封建大臣到辛亥志士,从辛亥志士又到民国新人物等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政治生涯的转变,成为清末民初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位闪光耀眼,不同凡响的政治人物,引起了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的青睐与关注。

  1916年5月,袁世凯亲信陆建章主宰陕西军政,以革命志士胡景翼等人拘擒其子为借口,图谋放火焚烧西安。宋伯鲁闻讯后,以亲属百口为质,坚决反对,使西安古城得以完整保留至今。

  1918年,宋伯鲁同榜进士徐世昌任大总统,宋应邀再度入京,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在此期间,他除积极参政议政之外,还主持并参与“晚晴簃诗社”的创办,为民初诗界革命做出了贡献。

  1919年,宋伯鲁回西安定居,先后担任陕西通志局总纂及陕西通志馆馆长等职,领导编纂了《续修陕西通志稿》,为陕西地方史志,留下了一部翔实完整的大型文献丛书。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支持长安“青门萍社”的恢复与发展,把北京“晚晴簃诗社”的春风带到古老的三秦大地。

  1923年10月康有为西安“借经”风波发生后,宋伯鲁以保护陕西文物为念,不因与康多年交谊而阿其所好,力劝康有为归还佛经,以息浮言。

  1927年1月冯玉祥率部驻扎西安,其一部占据关中名胜八仙庵,使该处所藏珍贵文物之安全受到威胁。宋伯鲁闻讯后,立即致函冯玉祥要求制止,受到了冯玉祥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评价。

  宋伯鲁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计有《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脉志》、《海棠仙馆诗集》、《海棠仙馆文集》、《心太平轩论书》、《心太平轩论画》、《金石书画跋尾》等二十余种数百万字。

  宋伯鲁博学多识,于经、史、子、集之外,尤工诗、书、绘画,时人誉之为“三绝”,成为其政治、思想领域之外的最大成就。在诗、书、绘画之中,宋伯鲁更以书画见长,由此吸引并影响了关中几代人的信仰与追求,遂使关中一带积淀传留了“先学颜、后学柳,然后再学宋伯鲁”的民谣。其绘画但见花卉敦厚典雅、山水错落有致,森秀苍然的林壑峻岭辄见若隐若现高杰、静逸的扶杖老叟和弈棋文士。浓淡相宜间,干湿互补时,一幅又一幅稀世之作遂应运而生。饱经忧患的一代伟人宋伯鲁,将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淡泊心境刻划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完美无缺、无法挑剔的至善境界。

  宋伯鲁一生超人的书画成就,得到了诸多名家的公认与赞同,著名书画艺术家寇遐、张寒杉先生等尊称其为“关中书苑”的鼻祖,康有为则盛赞其书法为“集碑帖之大成”。1931年,陕西省举行有史以来首次书画大赛,宋伯鲁以79岁的高龄应邀参赛,技压群芳,位居榜首,成为街谈巷议中“第一人中最老人”。

  除以上所述宋伯鲁的书画成就之外,宋伯鲁独到熟练的微画技艺则更令人拍手叫绝。史载在其逝世之前,以古稀之年,仍能在灯、蜡之下,籍大瓜子仁一枚,一面纵书五言绝句一首,一面点画山水林木。峰峦山涧,历历可见,观者莫不惊以为神。

  丰富淳厚的艺术氛围,影响了宋伯鲁家族的上上下下,使其妻妾仆从、护院帮工,人人能书、个个善画,而子女孙辈更近水楼台,捷足先登,相继成为举足轻重的艺术家。

  1932年7月,宋伯鲁因突患痢疾无法医治而病逝于西安。当时各界送来的讣文、唁电如雪片般飞至土地庙十字宋氏住宅,挽联挽幛挂满了厅堂、大院。在唁电挽联中,尤以于右任、戴季陶、杨虎城、邵力子等知名人士所送之物最为瞩目。灵柩移至长安韦曲原安葬时,西安城中万人空巷。关中名士党晴梵所恭撰的大幅挽联:“谏垣封事,边塞从军,平生夙报安危志;皇子陂荒,海棠馆冷,老去空教书画传”,则更使围观者流连忘返,思绪万端。

  宋曾诒:宋氏文化世家第四代传人

  曾任省文史馆馆员·书画颇具风骨

  宋伯鲁先生之父,宋重封先生1824年生于礼泉,七试不第,遂绝仕途,耕读课子,精研丹素,画法宋恽南田,其工笔花卉如娥眉淡扫,韵致高雅,其作品存世至稀,为宋氏第一代之作。

  宋伯鲁先生之子福昌先生英年早逝,亦能画,惜仅存之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使其六代作品缺其一代可为浩叹!

  宋伯鲁先生之孙曾诒先生,号龙禅,宋氏书画世家第四代传人。生前兼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宋曾诒出生在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浓郁的中华文化传统与儒雅的家庭氛围,影响、熏陶了他的少年时代。他从爷爷宋伯鲁、父亲宋福昌浩如烟海的藏书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素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他本应该过着钟鸣鼎食的阔少生活,然而他却偏偏选定了清苦、淡泊的书画艺术。从懂事时候起,他就依偎在爷爷的膝下看这位书画艺术大家习字作画,一枝小小毛笔瞬时调动千山万壑的惊人神韵,常令他目瞪口呆!爷爷在指导宋福昌等子辈作画之际,他不时信笔照葫芦画瓢,设色用墨,居然像模像样!为此,他招来两代前辈的厚爱,临帖习画,早早的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正当他满怀壮志意欲用五彩之笔描绘宋氏一门典雅、厚重的艺术蓝图的时候,不幸的是,擅长画马的父亲宋福昌却英年早逝,过早的离开了人间。

  宋伯鲁强忍晚年失子的悲痛,把延续宋氏画风的一脉希望,寄托在幼小的爱孙身上。从此,他的身上多了两副担子,一是每天须恭自临帖五百字;二是朝夕须慕绘前代各大家名作佳画一幅。除此以外,爷爷还强迫他通读四书五经、背诵《古文观止》,学习写诗填词,这样的生活,宋曾诒日复一日的延续了整整十年之久。

  爷爷死后,家道中落,兼之又迭遭变故,一位曾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家公子立刻陷于冷嘲热讽与白眼指责的生活氛围之中。失去家庭温暖与担心油盐柴米的宋家阔少,书艺画风与身心感触,迅速成熟起来。此时他的书法虽继承家风,却一味推崇起用笔雄健的李北海来,常躬自临写李北海传世各帖,深得其内中奥秘。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欢颜体的厚重、柳体的奇峭与二王的秀逸,遂广采博收,将其与宋氏书风相融合,使其楷书端雅淳厚、肃穆凝重,行书于任意挥洒之际时出隶法,真气弥满,跌宕雄奇。在绘画上,他除尽收其先祖苍茫峻秀、叠翠溢彩之神韵外,又不时吸收沈周、倪赞的厚重画风与现代意识,泼墨皴擦,大气磅礴。其山水画或气势宏博,或清秀可爱,茫茫苍苍,扑面而来;其仕女画生彩丰艳却寓存秀致,白描清淡却隐隐传神,嘈嘈切切,高贵尊严,成为宋氏家族近二百年书画历史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人或云其虽师出其祖却有出蓝之誉,看来并非只是恭维夸大之词。

  进入晚年之际,曾诒老人开始偏重于释、道、易经与岐黄之术的研究,那些晦涩难懂却又神秘莫测的经典、符号、神差鬼使般地影响了他后期的书艺画风。但见行书、章草,洋洋洒洒,如骤雨旋风,变幻万端,山水人物、空灵拙秀、像仙阁琼楼,排云而降。

  将近大半个世纪的辛苦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1989年和1992年,当他的作品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与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曾轰动了整个画界。同行们惊异北方画坛内尚隐存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大家手笔,说他的作品“具二王之妙,兼李北海之雄健,颇具宋家风骨”。而他却说自己仅只是秉承家风、信手草绘,大不了只是雕虫小技之举!如今,老人家已经作古,但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含蓄敦厚的生活内核与不懈追求的强者风范!看到了绵延二百年宋氏书画世家光辉灿烂的希望!

  宋亚平?押宋氏文化世家第五代传人

  独自徜徉青绿山水·目前成就最大

  宋亚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号称大家的宋氏门庭,幼年时却不得不去与缺衣少吃的艰苦生活朝夕相伴。没有钱买纸,她就用别人遗弃的报纸,没有教科书,她就靠着父亲手把手的示范与不厌其烦的说教做蓝本。当她熟悉工笔、写意等各类绘画名词以及钩、勒、皴、擦等各类绘画技术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五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愈来愈崇拜包括父亲在内的四代先辈的如椽手笔!她贪婪地吮吸着宋氏家族厚重画风的营养,工笔仕女、山水花卉,她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原样继承并发挥的得心应手。然而当她一旦走出户外,有机会接触到关中书画派各位大家并拜读了大量中外美术佳作之后,其画风追求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一改过去的工笔重彩,逐渐喜欢上大泼墨、大写意的山水,努力将传统的牡丹绘技改头换面,干、枯、焦、颤等诸种笔触下,落、破、积、宿等万般墨色外,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山水佳作与典雅刚毅、枝叶飞动的牡丹花卉,遂毫无顾忌的奔泻而出。

  面对着她画风上的陡然改变,父亲开始颇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对宋家数百年传统画风的叛逆。她听后感到委屈,曾经不止一次的与父亲争论宋氏画风必须发展、变化的道理。父亲在爱女列举的大量论据面前,缄默地允准了她的一切,从此也就标志着宋氏画风开始融进了新的血液、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有评论认为:宋亚平的山水画继承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传统,形似严密,用笔工整,敷色艳丽,富于装饰性。画面大都属于全景式的构图,其艺术风格豪华典丽,应归于“贵族文化”的范畴。通过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宋亚平已经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水的真实性和无限性,并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寓于山水之间。从有限的自我进入无限的超我,融山水于一体。“艺术就是表达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有时也竟然表达了。这就是艺术的似是而非的境界,也是艺术是奥妙所在。”她意识到:精神需要登高望远,行云流水,净化灵魂,使主体意识和客观表象保持和谐。

  走向成熟后的宋亚平女士,没有满足业已到手的成绩。她雄心勃勃,意欲广收百家之长,将女性画技中的细腻、纤巧与男性绘画中的粗犷、剽悍相融汇贯通,企求获得自己艺术生涯中永恒的特色。

  1989年后,她先是北上北京,向何海霞等艺术大师恭敬学艺,接着又南下广东,与娄师白、黎雄才等岭南派巨匠竟日畅谈,吮吸营养。

  艰苦的劳动换来了巨大的成功。她的牡丹图、山水画开始步入平常人的厅堂与收藏家的秘室以及豪华的宾馆,庄严的展室,并连获大奖。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展示宋氏家族近二百年书画风采,宋亚平力排众议,执意举办宋伯鲁一家五代书画家展,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宋氏家族。1989年和1992年这个展览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与中国美术馆相继展出时,获得空前的成功!当好奇的记者涌向这位持重、典雅的女性时,她禁不住失声痛哭!宋氏家族数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以及她与父亲数十年来难以言尽的艰苦,终于一瞬间在此得到了巨大的补偿,这其中之内蕴,外界人是永远难以全部获悉的!

  当社会将一大堆头衔抛给她时,作为宋氏书画世家第五代传人宋亚平,依旧只是淡然处之,默默沉思。在她的眼里,似乎这些已经到手的荣誉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似乎今后需要跋涉的艺术道路还很长、很长……她苦苦的筹思着一个更大的设想,那就是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将源远流长的宋氏书画世家的厚重风韵带出大陆,走向港澳、台湾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因为那里有她先祖宋伯鲁先生生前诸多亲朋好友与故旧和崇拜者的后裔,有一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的炎黄子孙。他们希望了解沉寂近百年之久的宋氏书画世家之过去和现在,希望见到茁壮成长的宋氏书画家族的第六代宋郭莲、李宋隆华……

  宋氏文化世家的意义

  历史上,东晋王氏一门书法精美荟萃,唐代欧氏一门书家辈出,宋代苏米书画传家,元代赵孟頫一家夫妻、父子均善书画,元仕宗堂取夫人书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画也?传为千古佳话。近代至当代之宋重封、宋伯鲁、宋福昌、宋曾诒、宋亚平及宋郭莲和李宋隆华一家六代人历时一百多年,于从政、耕田、公务之暇耽于书画,寄情翰墨,其家风淳朴而高雅,家学深厚而精大,正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之文明精神,宋氏一门书画世家,它记录着一个多世纪中国一个平民———官宦———平民家族之美之追求、美之历程、美之境界、美之家风,我们相信宋氏一代代不懈努力必将创造出更新更美之作品,汇进当代艺术发展之大潮中去,开出更加璀灿夺目之艺术花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