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画毛泽东像的安迪·沃霍尔是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9:43 国际在线

  作者:长平

  三天前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上,香港地产商刘銮雄以1700多万美元(约1.3亿港元)购得安迪·沃霍尔的一幅毛泽东肖像,创沃霍尔作品的最高成交价,国内媒体均以显耀的位置予以报道。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报道的新闻,但是这些报道都有意无意地引导人们对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误读。

  媒体报道和网络评论普遍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沃霍尔因为无限倾慕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投入了浓厚的感情,创作出自己艺术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有人认为,“本来这位画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毛泽东的伟大征服了艺术家的心”。如此一来,沃霍尔成了和画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的张振仕一样的人民艺术家,地产商刘銮雄也以爱国商人之名大噪网络。

  事实上,沃霍尔的毛泽东肖像与张振仕的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以及这两位艺术家个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哲学和创作风格。后者是要饱含感情地塑造伟大,而前者却被称为“打破伟大的艺术家”。用我们眼下的说法,沃霍尔是一个标准的恶搞分子。他倒是一个以恶搞成为大师的典范。

  沃霍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除了作画,他还拍电影、写摇滚、出书,还是社交界的明星,商业上的成功人士。他宣称赚钱是最棒的艺术,不过也不能当真,这只是表明他不把艺术当回事的姿态。如果简单地说传统艺术典雅端庄,现代艺术歇斯底里,那么后现代的波普艺术则是毫不正经也毫无感情,认为谁也不是什么玩意儿。沃霍尔的一句名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当15分钟的名人”。他的另外一句名言是:“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一个人,我要像机械一样作画。”他经常直接把美钞、罐头盒、垃圾和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来表达他的这个理念。

  他的作品多采用丝网印刷——这并不是我们的媒体报道中所说的“画在丝绢上”,完全是乱送秋波。这是一种印画技术,特点是简单、便宜、程式化。沃霍尔往往直接拿流行海报加工,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笔触和个性。这符合他想要的“艺术就是复制”的效果,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玩笑感的效果,是对此前居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贵族气质的恶搞。

  沃霍尔的恶搞还表现在他对创作本身的毫不在乎,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绘画工厂里由大批助手完成的,甚至作品的签名都由他的老母亲代劳。他曾经还买下一家电视台的固定时段,每天出现在屏幕上聊天或者只是呆呆地看着观众。

  正是他的创作态度和作品风格,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艺术想象,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定义。看上去毫无深度,深度却正在其中。想尽办法去除感情,人们却从中发现了更多的感情。比如他对流行巨星玛丽莲·梦露的微笑照片的反复复制,竟然让很多人读出了忧伤。

  就是在这种态度和风格中,沃霍尔1972年创作了一系列毛泽东肖像。跟我们熟悉的梦露肖像一样,他的做法也是用毛泽东的照片反复复制,然后在面部、衣服和背景之间变换不同的颜色,分别有红色、绿色、蓝色、白色、黄色、青色等等,出现多种可能的艺术效果。如果有人把这些作品搬到中国媒体上来,网络一定出现一片惊呼,有关部门也会下令禁止恶搞。而正是这样的作品,成为了二十世纪艺术的珍藏。

  这只是一个例子。由于现当代艺术教育的缺失,媒体普遍表现出对艺术新闻报道的无知,对现当代艺术呈现的多元可能性进行简化,以封闭的语言系统自我阐释,要么就是爱国不爱国,要么就是道德不道德,要么就是恶搞没恶搞,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往往走向艺术作品本身所指的反面,造成对民众的误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往往乐于这样误导,把艺术作品黄色小报化,要么盯住下体(比如南京画展事件),要么宣泄民族情绪(比如章子怡演艺伎),要么借用意识形态的大棒(比如超女纪念碑),一律炒作成社会新闻或政治新闻,胡乱地上纲上线,既政治安全又迎合读者。

  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民众也不问青红皂白,轻易地被媒体误导,上来要么痛骂一顿,要么讴歌一番。其实,要知道安迪·沃霍尔是谁并非难事,到网上一搜索就行了,但是人们似乎缺少学习的习惯。据说在很多国家,网络主要是学习的工具,而从我们这里许多网民的反应看,网络似乎主要是他们宣泄情绪的地方。(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