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流砥柱(2)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0:14 南方都市报

  品三国□易中天专栏

  为什么会凭空冒出一个“吴国太”呢?原来《三国演义》对孙权的决策过程另有一套说法。《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和第四十四回说,鲁肃和诸葛亮回到柴桑后,鲁肃请诸葛亮在宾馆休息,自己先去见孙权。正好孙权和众人在讨论曹操的来信,大家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持反对意见。也就是说,鲁肃和孙权谈话,在孙权与诸葛亮谈话之前。这个顺序和《
资治通鉴》不同,但显然合理得多。

  问题是,《三国演义》是要拔高诸葛亮的。为了拔高诸葛亮,就得贬低鲁肃。所以,孙权虽然赞成鲁肃,却仍有疑问。于是鲁肃便建议孙权和诸葛亮谈,因此有了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也有了诸葛亮和孙权的谈话。谈完以后,孙权对诸葛亮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这样一来,说服孙权的功劳,就是诸葛亮的了。

  但是,这时周瑜还没有出场啊!周瑜的作用,也不能视而不见忽略不计呀!于是《三国演义》便安排了这样的情节:孙权表态的消息传出,张昭等人都说中了孔明把东吴拖下水的奸计,又去游说孙权,孙权又犹豫起来。这个时候,鲁肃再来说什么,就没有用了。因为鲁肃这时已经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没有了公信力。何况,为了拔高诸葛亮,鲁肃在罗贯中的笔下已经定位为忠厚老实没有用的人,出不了这主意。孙策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就是最好的说法。这话据《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说,是孙策对吴夫人说的,孙权也知道。问题是此刻孙权自己想不起来,张昭来说也不合适,吴夫人又早在建安七年或者十二年去世(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也就只好给她编出一个妹妹吴国太来。当然,这位吴国太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佛寺看新郎”(第五十四回),充当孙权嫁妹时女方的家长。

  其实,不但这位吴国太,就连孙策的遗言,也都是子虚乌有。但不这样,又如何增加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呢?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诸葛亮出场,以便他表演“智激周瑜”的好戏。这场戏是在深夜时分(至晚)表演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不说也罢。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滑稽戏,而且三个人的形象都不好。鲁肃不用说,迂腐迟钝到可笑的程度。周瑜和诸葛亮,则一个装腔作势,一个阴阳怪气。三人刚一开谈,周瑜就装出一副投降派的样子,大放力主投降之厥词。结果鲁肃“愕然”,诸葛亮“冷笑”。“愕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鲁肃看来,周瑜当然应该是主战派。何况事先周瑜已经给他吃过定心丸:“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怎么转眼之间就变成投降派了呢?这就该过过脑子。也就是说,愕然之后应该是思考。然而鲁肃不,当真跟周瑜急。这哪像是一个发表过“东吴版隆中对”的政治家?

  诸葛亮的“冷笑”就更可笑。以他之聪明睿智和明察秋毫,难道看不出周瑜是在装?居然跟着起哄,话说得也很没有格调和品位。他对鲁肃说,子敬呀,你怎么和我们刘豫州一样不识时务?你看刘豫州现在是什么下场?公瑾兄的主意多好,荣华富贵能保住,老婆孩子也能保全,国家兴亡什么的,管他呐!这像是诸葛亮吗?

  周瑜也可笑。明明是“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曹之理”,“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却偏要等诸葛亮扯出什么《铜雀台赋》,才勃然大怒说“吾与老贼势不两立”。请问这是逐鹿中原,还是争风吃醋?这是赤壁之战,还是特洛伊战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