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粒改写历史的稻谷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4:47 新民周刊

  作为以大米为主食的中国人,很想知道它从何而来。现在有一粒大米将告诉你,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先人栽培或食用大米的故事。

  撰稿/沈嘉禄(记者)

  一次偶然的试掘

  当记者见到这粒大米后,突然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它被一阵风吹走了,或者至今还混在偏红的酸性泥土里,那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这粒标号为H176的大米早已炭化,呈黑色,因为是残缺的,看起来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它躺在水晶盒子里,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表面的纹路。站在我身边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项目领队蒋乐平先生说:它是用浮选法发现的,至今为止只发现一粒。

  这粒被专家认定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大米,充实了长江下游由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史前文明记载的历史信息,将中国人栽培大米的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

  浙江浦江县博物馆三楼这个临时布置起来的"上山遗址"陈列展,吸引了前来参加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的100多名专家学者,无数块夹碳陶片和砾石片摊在桌子上,经过专家复原的陶器陈列在周边,还有数十件表面光滑、中央凹陷的石磨以及拳头大小的石球。据蒋乐平称,这是先民用于稻谷脱粒的工具。

  蒋乐平向记者粗线条地回顾了上山遗址发现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初,上山遗址所在的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村民在取土烧砖时挖出了一些陶片和陶鼎残器,县文化局接报后认为这一带很可能是新石器文化遗址,即列入县文保单位名单。到了2000年,蒋乐平率队在浦阳江流域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县文化局干部向他提供了这个线索,他们在发掘后意外地发现了不直塘山背遗址,出土了一些比较成熟的陶器,证实这个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与萧山跨湖桥遗址处于同一文化堆积层。"但这个遗址周边的堆积情况不甚理想,我们就于2001年扩大了挖掘范围,在原古河道的遗址对岸发现了一个墓葬群,经对实物考证后我们认为这是良渚文化的遗存。后来又发现了一些外红内黑的夹碳陶片。"

  这些陶片比较平常,难以吸引考古队员的更大兴趣,当时他们的关注度集中在墓葬群上。后来蒋乐平赶赴萧山参与跨湖桥遗址的挖掘,它是抢救性的,一部分人留在原处。"但是我一直惦记着这里,留下了不少疑问。"到了2004年,蒋乐平他们杀了个回马枪,进行了第三次挖掘。这次挖掘一直延续到今年,收获颇丰。

  测定结果令人喜出望外

  萧山跨湖桥遗址后来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去年的一次总结会议上,蒋乐平将上山遗址挖出的4块陶片给来自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专家带回去测定一下。到了年底,结果出来了,这几块陶片经"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并经树木年轮校正,陶片距今的时间在11400-8600年间。取中间值为1万年左右。由此推断,上山文化也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找到了源头,它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后的30年来,对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研究进展还没有突破,上山遗址完成了这个突破。"蒋乐平对这个突破显然很高兴。

  "由于这些夹碳陶片中,发现了大量用于粘连陶器的稻壳、稻叶等物",对古水稻有很深研究的郑云飞博士对陶片取样分析后发现,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谷粒为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后来,考古队还发现了100多个石球和数十对石磨棒、石磨盘组合,这套工具与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经济模式相对应。

  通过三期考古发掘,从地层上证明了上山下层文化遗存早于跨湖桥文化遗存,因此它的年代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

石器时代遗址。

  同时,遗址中发掘出了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小石器及石核石器等。以打制石器为主的遗存现象,与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复合性经济模式相对应,表明上山遗址保留着浓厚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原始特征。同时,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与中国此前发现的万年以上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多为洞穴和山地遗址类型为主截然不同,反映了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全新选择。

  不久,上山遗址被列为国务院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后来记者与专家来到上山遗址现场,在一处明显高于周边农田的高台上,看到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网格状发掘现场。当地农民也赶来看热闹,现场比较喧哗,尘土飞扬,不过在专家的指点下,记者还是看到了文化堆积层共有七层,层次清晰,并被编了号。遗址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结构建筑遗迹,目前复原的陶器大多从这些灰坑中出土。虽然遗址出土了十几枚野兽牙齿,但蒋乐平并不认为这里有墓葬。

  蒋乐平在大会第一天所作的考古报告认为,上山遗址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出土的陶器数量少、器型简单,胎质疏松。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但已经出现了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表现出新旧石器过渡的特征。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相比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它将长江下游稻作文明上溯了2000年。

  遗址的意义与谜团

  蒋乐平在谈到上山遗址的历史意义时表示:上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长江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为典型器的陶器群和石片石器及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砾石石器为特征的石制工具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发往发现的其他新石器时期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但已经开始萌芽的原始农业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与会专家们还认为,这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上山文化"。

  据记者了解,自河姆渡遗址发现后,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水稻遗存,极大地丰富了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内涵。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玉蟾岩还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粒,但专家认为,这个时期的稻作还是野生稻谷,不足以说明先人已经开始栽培稻米。而上山遗址中发现的这粒大米,从它的生物特性上分析,可以确定是人工栽培的稻米。这也是至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栽培稻米。蒋乐平说:"这说明长江下游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新石器文明,在中国目前的文化发现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考古界的三大世界性课题包括:人的起源,文明的起源(包括国家政治形态的开始)和农业文明的起源。那么农业文明中,水稻的栽培和食用就是一块重要内容。中国考古界在这个方面掌握了重要的物证和发言权。

  有大米标本,有脱粒工具,还有与大米有关的炊具或盛器,一切似乎尘埃落定。但考古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门,它需要想象力,但更需要在实物证明之下、在历史坐标之中的逻辑推理。所谓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在这门学问上得到的响应特别强烈。

  记者问蒋乐平:如果上山遗址发现的大米真是栽培的,为什么没有发现耕作用的农具?如果大口盆是加工稻米的炊具,为什么没有发现炭烬?

  蒋乐平想了一下说:"遗址内没有发现农具,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当时先人们的耕作是如何进行的,现在也不好推测。至于炊具,确实也没有出土长江流域先民炊煮稻米的常用陶釜、陶鬲等,大口盆残器的底部也没有炱痕,而且也没有在后期遗址中有配合使用的炊具支子。但有专家认为很可能用石煮法,也就是用烧烫的石头投入大口陶盆内,反复多次后使米粒致熟。"

  但遗址也没有出土经过炭烧后的石块。蒋乐平认为,"上山遗址不应该没有炊器,对炊器的寻找或重新认识,所需要的观念调整或许是理解上山文化类型的重要窗口。"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调查周围南山、仙华山等地洞穴,同时在遗址附近进行更大范围的试掘。

  不过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张忠培教授对"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的准确性持保留意见,对已发现稻谷的生物属性也表示希望进一步确认。总之,这次关于上山遗址的学术会议,体现了学术探讨、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上山遗址留下的几大谜团也有助于这个遗址的进一步挖掘,我们也期待有新的重要发现来改写历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