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流砥柱(3)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0:28 南方都市报

  品三国□易中天专栏

  《三国演义》这么写,道理也不是没有。有什么道理呢?就是周瑜后来说的:“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原来周瑜是在试探诸葛亮。周瑜为什么要试探诸葛亮?因为按照《三国演义》的性格定位,他这个人气量狭窄心眼小,就容易怀疑别人,也就要试探。问题是你不能光讲性格,也要讲道理。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合作,代表的是有着各自利益的集团,一般来说,也都是要试探一下的。但是,第一,这种试探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诸葛亮不试探孙权、周瑜?第二,试探总要有内容,那么请问,周瑜要试探什么呢?立场?态度?诚意?用不着吧?事情是明摆着的。刘备集团如果可以投降曹操,跑来求你干什么?这个时候,就算孙权有投降的打算,诸葛亮也得硬着头皮把他扭过来,拽回来,他又何必要试探?

  所谓“智激周瑜”就更没有道理。我们知道,诸葛亮是“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的,可见他平时十分关心时局,不会不知道周瑜的一贯态度和一贯立场。就算以前不太了解,在从夏口到柴桑的旅途中,他也应该向鲁肃打听清楚了。诸葛亮是何等做事认真的人,承担的又是何等重大的任务,他怎么可能不事先了解一些情况,又怎么可能不去了解周瑜这样的重要人物?因此,诸葛亮应该清楚知道周瑜根本就用不着“激”。

  那么,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句话:“铁杆鹰派”。事实上,鲁肃之所以建议孙权召回周瑜,不但因为周瑜既懂军事,又熟悉情况,还因为周瑜是“铁杆鹰派”。这恐怕是更重要的。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死,曹操气焰嚣张,责令孙权送子弟做人质。当时张昭等人“犹豫不能决”,是周瑜义正词严地说服孙权,拒绝了曹操的要挟。也就是在那一次,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明确表态,让儿子把只比孙策小一个月的周瑜看作自己的兄长。周瑜既然是这样的人,“智激”云云,岂非多余?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周瑜过去态度强硬,这回就不会软弱?不会。因为周瑜的这种态度并非莽撞冲动的一时兴起,而是日积月累和深思熟虑的结果。《三国志·周瑜传》告诉我们,周瑜是孙策的“铁哥们”,从小一起长大,而且“独相友善”,已达到“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的程度。后来孙策在袁术那里不得志,带领部下离开袁术到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手下只有五六千人,是周瑜“将兵迎策”,辅佐孙策荡平江东。孙策去世后,又是周瑜率先支持孙权,和张昭一起成为孙权的左膀右臂。据《三国志·鲁肃传》,周瑜还对鲁肃说,现在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而孙权是一定能够成就帝业的,鲁肃这才投奔了孙权。可见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就像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那是不会变的。他对孙权和曹操的态度中,也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因此完全靠得住,既不用试探,也不用智激。

  实际上这一次周瑜的态度也很明朗。在孙权召开的会议上,周瑜充分表现出他中流砥柱的英雄本色,说话掷地有声。据《三国志》本传,周瑜说,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以将军之“神武雄才”兼“父兄之烈”,应该是“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岂有我们反倒投降之理(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