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宝贝儿》“丁放”寻访记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4:49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海丞

  11月21日早上7点钟,清晨的空气透着丝丝凉意,记者一早赶到东方大厦门口,在这里搭乘济南儿艺的公务车专程前往北京。

  同车的有两位花甲老人。他们是济南儿艺经典儿童剧《宝贝儿》的编剧田牛、陈永
涓夫妇。此次去北京是为了寻访一个人。他少年时的一段经历在《宝贝儿》的演绎下,为千千万万中国孩子所熟知。在剧中他叫丁放,在现实中他叫邱永文。

  缘 起

  去年冬天,在中国剧协秘书长黎继德的引见下,日本话剧人社理事、神户学院大学人文学部两位教授——中山文女士和伊藤茂先生专程从日本来到济南,拜访济南儿艺的经典儿童剧《宝贝儿》的两位编剧田牛、陈永涓夫妇,商谈该剧剧本在日本出版的事。

  日本朋友问田牛和陈永涓,是什么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当听说《宝贝儿》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他们非常惊讶:“没想到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

  导盲犬,即使在今日中国,依旧是不多见的。谁能想到,“丁放”为盲人爷爷训练导盲犬“宝贝儿”的故事曾经发生在20多年前的山东农村?

  1986年秋天,陈永涓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团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朱桥镇中学,采访该校初一的一名男生。此前,为搜集素材写一部青少年题材电视剧,在北京中央团校,一位领导同志向陈永涓透露:“你们山东就有一个很好的事可以写一写。”

  1986年春,团中央开展“中国小主人创造活动”并举办征文比赛,山东掖县一名小学生的作文《驯狗》经过层层选拔,获得大奖。在这篇作文里,孩子讲述了自己与少先队小伙伴们一起为邻居家的盲人爷爷训练导盲犬的故事。陈永涓立刻觉得这是个好素材。于是前往掖县采访。春去秋来,小学生已经升入镇里的中学。陈永涓走进学校特意安排的一间教室,看到里面坐着个孩子,“戴着浅色眼镜,瘦瘦的,皮肤很白,非常斯文。”这个孩子就是邱永文,《驯狗》的小作者。尽管此后误将他的名字记为邱永波,但这第一眼印象,陈永涓至今仍历历在目。

  20年后,陈永涓想起当年的邱永文仍然感慨:“这孩子太聪明了。”陈永涓和他的老伴田牛不由萌发了寻找“丁放”的念头。这么多年没有联系,记忆中那个孩子,如今身在何处呢?

  周 折

  找到邱永文,颇费了些周折。

  不久前,济南市文化局举办《宝贝儿》主创人员座谈会。田牛、陈永涓表达了寻找现实中“丁放”的想法,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

  “当年的采访笔记在一次装修中,不知被放到了哪个箱子里,怎么也找不到了。”掖县、朱桥镇、邱永波……2处地名加上记错的姓名,是陈永涓仅有的线索。

  当年的采访是在掖县团委的协助下完成的,陈永涓觉得还是要寻求当地团组织的帮助。她想到与自己相熟的一位从省人大退下来的老同志是莱州人,或许可以帮忙。

  在这位老同志的帮助下,陈永涓夫妇与莱州市团委取得了联系。但是,20年前的共青团干部如今大都“转行”。几经周折,当年掖县团委的几位同志终于坐在了一起,回忆起当年确有这么回事。“人家问我孩子叫什么名字,我说可能是邱永波,也可能是邱文波。名字记不清了,是哪个村的更是想不起来了……”,由于陈永涓不能提供更多细节,通过团委查找当年那名学生仍困难重重。

  11月16日,莱州发来一份传真,上面是有关于邱永文的资料:莱州市朱桥镇邱家村人,现在北京工作。传真附有邱永文的联系方式。原来,莱州市团委在当地公安局的帮助下,通过户籍管理系统,最终找到了陈永涓夫妇要找的人。

  回 忆

  11月21日,笼罩中国北方多日的雾气仍未散去,高速公路多处路段封闭,使我们到北京的时间推迟了好几个小时。一路上,田牛、陈永涓夫妇兴致颇高,向我们讲述着《宝贝儿》诞生的前前后后,特别是努力回忆着那个真实的“丁放”。

  20年前,陈永涓坐在朱桥镇中学的那间教室里,认真地听邱永文讲述驯狗的经过:听说国外有一种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生活,为了帮助村里一位独居的盲人爷爷,邱永文和他的小伙伴们找来一只普通的小黄狗,训练它导盲,最终竟然成功。

  “几个孩子非常聪明,比如为了避免小狗误食药死的老鼠,就捉来一只老鼠抹上辣椒油给小狗吃,被辣了的小狗从此再不敢吃老鼠了;为了让小狗记住不能钻洞,他们用肉引导它绕着条凳走,久而久之,小狗不再见洞就钻,而是绕开障碍物走;他们设计了一根木杆来牵小狗,这样小狗一拐弯,爷爷就能感觉到,知道该转弯了……”陈永涓饶有兴味地讲述道。据说,训练到最后,只要老爷爷一提起竹篮,小狗就知道把他领到集上;老爷爷一拿油瓶,小狗就知道要去供销社了。

  2005年,一部号称感动亚洲一亿观众的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在国内公映。这部电影让国内观众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什么是导盲犬。在国外,有专门的导盲犬协会,他们用特定的犬种,通过严格而复杂的程序训练导盲犬。比如小Q就是最常用作导盲犬种的拉布拉多犬。

  一伙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小学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凭借小脑袋瓜里迸发出的鬼点子,就将一只普通的小黄狗训练成“导盲犬”——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甚至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

  陈永涓、田牛很快完成了剧本创作。1989年,儿童电视剧《汪汪》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此后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曾多次重播。这部由康克清题写片名分上下两集的电视剧,为当时的儿童电视剧创作开拓了新的题材。

  电视剧播出后,时任文化部少儿司司长的罗英建议将该剧搬上舞台。1997年,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公开征集剧本,陈永涓夫妇将电视剧本《汪汪》改编成儿童剧应征,从参选的400多个剧本中被选中。从此,连续演出长达9年,即将突破2000场大关,屡获大奖的儿童剧《宝贝儿》诞生了。

  20年里,邱永文当年的经历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儿童剧、电影,影响了一批批孩子的成长。屈指算来,邱永文已经30多岁了,当年瘦瘦的、白净的小“丁放”,如今变样了吗?见了面还能认出来吗?陈永涓对即将的重逢既期待又忐忑。

  重 逢

  下午3点多,车驶进中央团校,我们住在学校内的宾馆,随行的市儿艺党委书记张茹华便开始联系邱永文。下午4点多,终于与邱永文联系上了。今年年初,邱永文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任教。邱永文说,晚上7点他要去参加一个培训班的结业典礼,其后两天都有外事接待任务,“就只有今天下午剩下的这两个来小时的时间了。”

  幸运的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央团校相隔不远,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

  赶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时,邱永文已在门口等候。陈永涓一眼就认出了邱永文,虽然他摸样与少年时已大不相同:中等身材,古铜色的肌肤,头发梳理得服服帖帖,一身笔挺的西装。

  让陈永涓一眼认出他的,是那并没有多少改变的微笑,看起来很斯文。

  邱永文也一眼认出了当年的陈永涓,“您就是当年采访我的阿姨,我还记得您!”

  黄昏的校园静谧祥和。邱永文找了一间接待室,20年未曾联系,当年的少年已长大成人,当年的中年人已步入老年,他们回忆往事,交流近况。

  真 实

  邱永文说,几天前自己还不知道有《宝贝儿》这出戏,几个小时前还不知道《宝贝儿》的具体内容。

  20年前的那次访问结束后,邱永文的生活很快恢复了平静。中学生活紧张而枯燥,这件事也渐渐淡忘了。初中、高中、大学、读硕、读博……靠着不懈努力,邱永文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变成高校知识分子。这期间,他浑然不知自己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少年邱永文变成了丁放,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地方上演着。

  直到几天前,接到莱州和济南的电话,才使他忆起了20多年前的往事。“今天中午,我抽空在网上查了一下关于《宝贝儿》的资料,没想到这出戏演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场。”

  《宝贝儿》剧中的丁放是一个“皮”孩子,但同时却很聪明,也很善良。邱永文笑说,自己小时的确有些“皮”:“我很喜欢小狗,家里养了很多只。它们生病时,都是我带着去镇上兽医站打针,有时与上课的时间冲突了,就直接将狗带到教室,这让老师们很不高兴。”

  那时的清晨或傍晚,邱家村外的田野上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名少年在自由奔跑,几只狗儿围绕着他撒欢雀跃。“我的长跑一直都很好,都是当时练出来的。”

  村里有户人家很会驯狗,让狗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听话。这让少年邱永文很羡慕。邱永文希望自己家的狗儿也能那么听话,于是便开始训练它们。邱永文驯狗,仅仅源于一颗爱玩的童心,他并没有想到要为隔壁的盲人爷爷训出一只导盲犬。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导盲犬。

  邱永文与那位盲人爷爷关系很好,经常去串门。“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人很和善。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纯朴,邻里亲如一家。”

  不离邱永文左右的狗儿,很快也成了盲人爷爷的好伙伴。

  人如其名,邱永文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上小学时,他喜欢读《少年文艺》。在其中的一期中,邱永文看到了一篇介绍导盲犬的文章。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发,“何不将我的狗儿也驯成导盲犬,让它帮助盲人爷爷?”

  邱永文从自家的小狗里选出最聪明听话的一只,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开始了对小狗的训练。

  陈永涓还记得当年邱永文红着脸说,为了犒劳狗儿,总是从妈妈买回的肉上偷偷割一小块,“怕妈妈发现,每次只割一点点”。邱永文说,这他已经记不得了,“那时候家里很少吃肉,一般都是喂狗饼子和窝窝头。驯狗主要还是靠打。”

  当狗儿在训练中犯了错误,邱永文就用手弹它的鼻子,“鼻子是狗最娇嫩的地方。”每次“打”完狗,邱永文都很心痛。丁放有这么一句台词:“宝贝儿,你要钻洞子,我弹你鼻子;你绕过去障碍物,我奖励你!”《宝贝儿》数次修改,这句台词一直没动。

  “剧中的‘宝贝儿’经过艺术的加工,肯定是夸张了”,邱永文说狗很聪明,可以帮助盲人爷爷生活,一直到自己离开家乡时,都没有出什么事。但这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导盲犬。此外,上高中之前,他并没有将狗儿送给爷爷。

  尾 声

  一年后,上小学五年级的邱永文将这段驯狗经历写成了作文。正值团中央举办“创造活动与征文”,这篇作文就被推荐上去。“通过了层层选拔,每层选拔前都要修改一遍,其中一些内容都偏离事实。”邱永文举例说,征文要求表现少先队活动,于是驯狗就由小伙伴们的自发变成了少先队“组织”的。

  再一年后,邱永文的作文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奖,奖状与奖杯发到了他所在的小学。此时,邱永文已经升入中学,无缘得见奖状与奖杯。

  四年之后,邱永文考上高中,要住校。他把小狗正式送给了盲人爷爷。此后不久,盲人爷爷被他的一个侄子接到了东北,小狗也被带走了。其间,邱永文还跟爷爷通过几封书信。

  小狗在陪伴爷爷几年后最终老死了。“爷爷也于七八年前在东北病故了。”

  如今的邱永文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生活在城市的他不再养狗。家乡也变化很大,朱桥镇成了全国有名的良种犬培育基地,当年自己养的“土狗”早被淘汰,见不到了。每次回到老家,邱永文内心总有些失落,当年乡里乡亲纯朴的感情现在也已经很难找到了。

  在回宾馆的路上,陈永涓多次懊悔道,当年电视剧拍完后就应该及时联系邱永文。多年来,丁放受到众多孩子们的喜爱,而现实中的他却对其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邱永文好像不善言谈,他的语言简练而朴实,没有一丝夸夸其谈,没有一点刻意拔高。他不讳言自己驯狗起先是为了“好玩”,也不否认自己经过层层修改的作文与事实多有出入。通过他的叙述,你会觉得少年邱永文做这件事情是那么自然而然,并不值得夸耀。

  或许,真正感人的正是这朴实,正是这自然与自在。 (照片:除剧照外其余为本报记者王海丞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