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于丹:半部《论语》以修身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01:06 燕赵都市报

  正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论语》的于丹,是继易中天之后又一位深入观众内心的学者。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她的解读让经典不再高不可及,也因个人化的认知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她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刚刚推出,首印便达到60万册。近日,于丹来到石家庄,记者专访到这位学者。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

  现代感———淡妆、酒吧授课、学生要扮靓

  41岁的于丹自今年十一在《百家讲坛》讲《论语》,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位穿正装的学者,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于丹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时还给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

  记者面前的于丹,化着淡妆,穿着米色上衣牛仔裤,时刻都饱满有精神,手上还涂着亮亮的指甲油。完全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学者,没想到于丹的讲课理念更加现代,她告诉记者,给研究生们上课经常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玩着一边就把课讲了。问到谁买单,于丹呵呵一笑,当然是老师买单,她经常在一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稿费不超过一千元的,都由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用。

  这还不算,于丹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女学生,“我对我的女学生说,上我的课都要打扮漂亮点来,谁要是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就回去换掉”,所以于丹的学生们都是内外兼修者。也因此学生们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的长”,于丹开心地说。

  古典气———经典作品可以成为朋友

  于丹现代感的行事风格内,是一颗热爱古典文学的心。和她谈话,能听到经典诗词歌赋娓娓道来,于丹能够把这些久远的文字与现代相通,而又没有迂腐气。于丹从小就爱读古典文学作品,“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你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他们是我的人生坐标参照系。你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在心里铭心刻骨,所以只有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正因此,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才会有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上讲给观众的时候采用的是与大学截然不同的方式。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一部经典,它可以延续子孙万代的幸福,所谓圣贤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站在文化的源头,看着一代一代人在他们的简单真理里面受益,然后他们他们会在千古前沉默地微笑着,也就如此而已。”于丹硕士学古典文学,博士学影视传播,这两种学科的结合让她知道,经典的东西是恒定的内敛的,但是在当下,它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解读的意义,这种解读是个人的多元的。个人的东西是有情节有现代情趣的,所以它是可以传播的。

  大众化———本世纪的文化格局

  问及于丹以及易中天这些学者在《百家讲坛》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是否做到了学术大众化的意义,对此,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我觉得学术有很多层面,有些层面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大众化的,比如说高能物理,人文科学中的经典哲学,但也有一些学术,它有纯学术的一面,也有大众化的可能。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术的儒学的,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的。有解读的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

  “其实中国在近三十年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文化的迁徙,在上世纪80年代时,是精英文化占主导,就是我们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精英文化包括诗歌中的朦胧诗都在兴起;到90年代,我们一下子走入了消费时代的俗文化,体现了精英时代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泛滥,那个时候都不是繁荣而是泛滥,黑格尔说,凡事有正反合三个阶段,就是大正大反之后必然是融合;而这个世纪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经过妥协之后共谋出路的时代,也就是说精英文化的某些有效价值,经过大众文化的包装之后,而使大众有权共享,这是一种合力,就是这个世纪的文化格局,这是好事。”

  所以于丹认为《论语》有被当下大众接受的可能,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当成体验式和感悟式解读,用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这种东西是直指人心的,“这就是我说的‘道不远人’,所以我对孔子的态度,是敬而不畏。”

  “君子”“小人”说———贴近当下人心所指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对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读中,把“小人”理解成“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

  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啊,所以她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

  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像一种社会现象。所以说学术上有多种解释,我只认同我的这一种,但我不否认其他的存在。

  我这里不是研究方法,大学与《百家讲坛》是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大众的平台上,我做的是传播的解读,只求灵动和它的不确定性。在大学里,我求的是体系和知识的传播,而在传媒平台上,我追求的是发散,是每个人人心对这种思想的兴趣。所以在大众传媒上讲《论语》,没有方法可言,我只能说做一己心得,和故事式体验,做这种感悟式解读。当然我也不相信我们的电视观众会被一种声音误导,没有一个人在今天可以用一种声音统合大众思想,每个人都懂得用他自己的头脑判断。

  (本报记者:侯艳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