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艺术还是商业 金马奖面临转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04:12 重庆商报

  

艺术还是商业 金马奖面临转型

  蔡明亮的退出说明金马已经变味CFP图

  金马奖以其坚持的艺术品质,在台湾屹立了43年。作为本土的电影奖项,台湾电影的衰落并没有影响金马奖的扬帆前进。但今年,金马奖的代表性导演蔡明亮宣布永远脱离金
马奖,他希望自己的退出能够引起金马奖执委会的反省。蔡明亮的退出震动了整个华语影坛,作为金马奖标志性人物,他的离开其实也就揭开了金马正在进行的变化,如今,金马面临着华语影片的大融合,内地影人的大冲击,该坚守艺术还是屈身商业?现在的金马还是金马吗?

  争论一:蔡明亮退出金马孰对孰错

  金马获奖大户蔡明亮今年推出了一部《黑眼睛》,在他自己看来,这部影片是自己最满意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影片。该片被邀请为金马的开幕片。但入围名单中,《黑眼睛》只有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效奖两项小奖。评审团主席张昌彦回答质疑时如是说:“评审认为电影不宜过于沉浸个人风格,而是应该要感动人,还要考虑票房与观众的接受度。”

  而且身为评审的小虫,在提到对《黑眼睛》的意见时,称“蔡明亮把摄影师当植物人,没有善用。”对此,蔡明亮十分怄气,并公开宣布永远退出金马奖:“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祭品,希望我的退出能让金马思考如何定位金马。”

  正方:蔡明亮理应退出

  蔡明亮的退出,可以说是金马最大的意外和打击。1994年,凭借《爱情万岁》开始在金马崭露头脚的蔡明亮,逐步成为台湾的大师级人物,被誉为“东方的法斯宾德”。十年来,蔡明亮但凡有作品,都会在金马里入围导演、影片等大奖。对他的退出,著名影评人程青松十分支持:“他退出,是因为他失望,在一堆商业片中,蔡明亮的作品连围都不入,也实在伤大师的心。”

  影评人小轩表示:“对蔡明亮的品味是非一般人所能及,记得一位欧洲的著名学者感叹到:世界电影的希望在亚洲,因为有北野武和蔡明亮。金马就是蔡明亮的阵地,如果连自己的地盘都不支持自己,留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呢?”

  影评人jude也认为:“蔡明亮不应该负担起台湾电影市场的责任,何况他去年拍摄的《天边一朵云》取得了2000万的票房,在台湾片中算是最好的,怎么能说他太自我而不照顾观众呢?”

  反方:蔡明亮恃宠而骄

  当然,炮轰蔡明亮的也不少,首先评委小虫就认为蔡明亮身为电影大师,却有失胸襟和风度:“太自大狂了,艺术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要接受大家的公评,广纳各方意见,他这样做很不成熟。”。影评人陈谷川称:“蔡明亮能走到今天,与金马奖十年来的支持分不开。难道金马只是蔡明亮个人的盘中餐?只要你有出品,必然是头盘?恃宠而骄,这和逼宫造反,和强夺豪取又有什么区别呢?蔡明亮如今过度膨胀的自我心态显然已经君临一切、舍我其谁。”

  影评人张江南称:“其实评审面对电影很为难,金马兼顾一些挖掘新人的功能会有好处的。蔡明亮的作品是很优秀,但不必每年颁奖给他。”

  影评人顾小白也认为:“蔡明亮的电影在台湾已经没有观众看了,电影不能总是拒绝观众的。金马奖不能以蔡明亮为标榜,台湾电影也不能以蔡明亮为标准。否则大家都没有活路。”

  争论二:金马奖该艺术还是商业

  金马奖在台湾电影没落的今天还能有如此的关注度,与其高的艺术追求和品味不无关系。蔡明亮的退出,其实还隐含了另外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金马耐不住寂寞了,转型了。从今年的入围影片不难看出这种选择性的变化。那么,金马究竟是与时俱进“不换思想就换人”,还是坚守它的风格和特征呢?现在也许不是下定论的时候,但一番争论在所难免。

  正方:一商业就无意义了

  程青松:“今年的金马入围影片,完全看不出标准是什么。就艺术成就来讲,金马奖的含金量比金鸡和金像都高。我认为商业影片在市场上通过票房来得到回报和奖励就够了,而艺术片则需要奖项来鼓励。如果电影奖都不倾向艺术片,艺术片将来就可能没有人拍了。”

  影评人费雯:“金马奖是一个年终总结性质的奖项,对影片的票房和商业推广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这点,香港金像奖也是一样,但金像奖一直有商业诉求,并且评奖的结果影响来年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因为台湾电影产业已经衰竭,金马奖已经不可能引导电影产业的方向了,所以它存在的价值就只能是维护艺术品位和荣誉。当金马等于金像时,它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反方:娱乐包装拯救金马

  电影记者刘邦邦:“金马奖已经是日落西山了,台湾电影和金马奖需要娱乐化的包装来拯救市场。对于所有电影人来说,生存都面临挑战。不仅仅蔡明亮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获得生存空间,其他人也需要找到活下来的办法。金马奖如今的改变,实际上是在反省,也在为自身寻求一条活路。”

  金马影后李小璐:“商业化是一个大方向,现在影片都需要市场、宣传和推广。可以理解金马的改变。”导演陆川也表示:“任何电影节不可能100%纯粹的商业或者是艺术。”

  争论三:金马老矣尚能饭否

  金马奖是本土的电影奖项,但随着台湾影片的减产,正逐步成为香港影片的第二竞技场,再随着内地、香港、台湾加大了文化交流,合拍片日益增加,就使得更多的内地影人可以通过合拍片的形式在金马拥有一席之地。从1996年,姜文的《鬼子来了》在金马上大获全胜,一举夺得剧情、导演、剧本、男演员等奖后,内地的影片和影人逐步渗入金马。今年更是得到9个提名,内地影人在金马上的成就究竟能否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内地过去大融合还能保持金马的原有风味吗?

  正方:增加包容共同进步

  影评人费雯表示:“台湾和香港电影如今已经不行了,内地的发展却越来越好。所以他们不可能不侧重内地这方面。现在电影的概念不局限台湾、香港,而是大的华语电影。合拍的好处不仅仅是整合资源,还能求得更大的市场。获得台湾金马奖,对影片来说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对导演和演员还是挺重要的。比如周迅这次又拿了金马,那她将来的定位就不一样了。还有陆川,台湾香港对他并不熟悉,但他拿了金马后,不是很多人都想跟他合作了吗?我觉得金马奖现在处于转型期,一方面接受来自内地的冲击,一方面是接受来自商业的冲击,它必须稳住阵脚,多方尝试。今年那么多的内地影人内地商业片获得提名,就是一个讯号,金马要转型和改变的讯号。”

  导演陆川称:“金马在亚洲是特别重要的奖项,比较公正,是比较有公信力的艺术奖项。关键是,这是华人电影界的盛会。拿金马不知道对内地有什么影响,但在内地以外是很重要的。”

  反方:金马暂时很尴尬

  程青松表示,“以前金马奖是我很看重的奖项,因为我喜欢的导演的影片都能得奖,比如侯孝贤的影片,还有《甜蜜蜜》,但今年,我都没太关注了,因为入围片几乎没有一部很艺术的影片。”

  顾小白:“金马奖现在办得还不如金像奖。主要是大环境的原因,台湾已经没有电影了,还办这种奖项,所以很尴尬。当然,他们不可能不办,因为也算是台湾的一个形象标志。现在电影大环境整体都差了,包括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也没以前那么牛了,更何况金马,无非是多点新闻,多点对电影的关注度。”

  金马影后李小璐,“我得到金马奖对后来的发展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当时得奖后直接回去读书了。如今的成就是后来一步一步累积而得的。”

  影评人张江南:“台湾一直有好的艺术环境,台湾当地政府也需要用影展打造形象,今年会凸现这方面的意义,对华语影片的总结,今年有点闹剧的感觉,和亚洲影展在做没有必要的竞争,俨然已经不是纯粹的电影活动了。”

  记者 汪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